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党的会议
  • 全国两会
  • 工作体会
  • 学习心得
  • 感悟体会
  • 专题教育
  • 观读后感
  • 评语寄语
  • 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

    时间:2021-07-13 04:06:59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综合治疗”的提出,为中医参与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通过研读经典,做,临床,对中医治疗肿瘤理论和思路都有了新的认识,首次提出了“癌状态论”,认为“癌”应该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从全新的角度解析了癌的病机关键,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是癌的病机基础,“耗散”是癌的病机转化关键,气滞血瘀痰凝是“癌”病机的外在表现。根据肿瘤病机的新认识,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新法则——固摄法。从“癌状态论”,提出了肿瘤临苗床用药和科研的新思路。“癌状态论”是中医药临床治疗肿瘤的新观点,是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创新点。

    [关键词]中医肿瘤;癌状态论;临床思路;创新科研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P(b)-005-04

    笔者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对中医治疗肿瘤理论和思路都有了新的认识,首次提出了“癌”的状态论,从全新的角度解析了癌的病机关键,根据对肿瘤病机的新认识,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新法则——固摄法。通过阅读经典著作,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肿瘤,临床用药和科研的新思路。

    1 关于“癌”概念的中医再认识——“癌状态论”

    现代医学认为,癌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癌细胞就是异常增生的细胞。英文称为Cancer,原意为“螃蟹”,形容“癌”的无规律性,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不受任何约束,任意繁殖,可向周围扩散,不管是硬如石的骨质,还是韧如牛皮的筋膜,都可以被这个号称“螃蟹”的“癌”侵犯损害。中医称癌为岩、积聚、癥瘕,认为其多由于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日久凝聚而成的产物。一个认为是新生物,一个认为是病理产物,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似乎并没有将“癌”到底是什么说清楚。所以,“癌”的治疗一直很茫然。现代医学围绕着这种认识,开展了以攻击、杀灭癌细胞为主各种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而目前的中医根据自身的认识,也开展了针对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这些病理产物为主的治疗,采用理气、化瘀、化痰、除湿等一系列方法。现代肿瘤临床疗效如何呢?这不须我们来细说。我们应该不断地问“癌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是我们开启癌症治疗大门的金钥匙!其实,笔者认为“癌”即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应该是一种状态,我们暂且称它为“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癌细胞是由机体细胞而来的,不是外宋的。肿瘤的形成与内外因关系密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基因调控的失调,破坏了正常细胞生长的平衡调节,使细胞生长失去正常控制。同时,正常免疫功能缺陷也是癌发生的条件,明确了肿瘤发生与机体内外变化的相关性。中医学一贯强调“天人相应”和“整体性”,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同时,人体内各系统之间亦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着各系统间的阴阳动态平衡。这些现象正是“耗散结构”在人的生命体中的具体表现。现代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体正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其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除了“吃”这种粗放的通道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系统的“浮络”及各个穴位到内连五脏六腑的“经脉”这个精细的通道而完成的。这是保证完成“大生理功能”物质和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经络中的精微物质能与每一个细胞接触。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能与细胞中的所有物质接触,所以才有完成“大生理功能”的条件和机会。笔者认为人体与自然、体内各系统、细胞内外时刻都处于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中。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又言:“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由于各种内外因作用,破坏了人体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使阴阳失和,容易导致疾病产生。《黄帝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进一步会影响体内各脏腑间平衡,使五脏之气运行失调,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正气受阻,邪气滋生,久之,癌毒内生。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现代医学所言肿瘤细胞是由机体细胞而来的,与传统医学的癌毒内生有不谋而合之处。从上述分析细胞癌变实质上就是由于体内平衡失调,导致细胞内外阴阳失和,阳气不能内固,促进细胞分化的原动力不足而造成的细胞突变,形成癌瘤。

    2 全新解析癌的病机

    病机即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制。《内经》曾言:“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将病机提高到“审察”、“谨守”的高度来论述,可见病机在辨证中的意义。从临床看,肿瘤的治疗自始至终贯穿了“病机中心论”的思想。那么,癌症的病机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析这一问题。

    2.1 “阴阳气不相顺接”是癌的病机基础

    癌症属中医“积聚”、“癥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变化多端,痰、瘀、热、毒、虚等常混杂为患,临床表现各异,大多阴阳乖违,寒热错杂,同一机体内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这些症状特征与《伤寒论》厥阴病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的感悟,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其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其证属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从临床上分析,肿瘤其病位在厥阴,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证,这种错综复杂临床表现的发生机理,从本质而言,即是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对于人体而言,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而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所以人体的气血津液要靠阳气的推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状态下,阴阳气相顺接表现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阴阳协调,升降出入平衡,则肺得以宣发肃降,脾能升清、胃能降

    浊,心火下而肾水升,正常的生理活动得以维持。如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机体气血、脏腑、升降、出入、表里、上下等失调、紊乱,阳气失于温煦、推动津液精气的运行,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寒从中生,气滞血瘀,湿聚痰凝,最终有形之症瘕积聚便得以形成。“阴阳气不相顺接”是阴阳失调的危重阶段,正是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使阴阳不能相互协调而各趋其极,故肿瘤患者临床多见从阴化寒、从阳化热之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复杂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为分化异常与无限增殖。具体表现为失去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成熟能力,并有异常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甚至接近于幼稚的胚胎细胞,而且获得了不断增长的能力,即使在致瘤因素不存在的时候,肿瘤细胞仍表现为持续性的生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细胞分化成熟能力的异常与机体的阴阳不平衡有关,阴阳气不相顺接影响细胞的分化成熟,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产生,并使其无限增殖。在笔者创立的肿瘤“耗散病机假说”中提到细胞癌变实质上就是由于体内平衡失调,导致细胞内外阴阳失和,阳气不能内固,促进细胞分化的原动力不足而造成的细胞突变,形成癌瘤。

    2.2 “耗散”是癌的病机转化关键

    笔者认为癌症病机转化中最重要的特点可概括为“耗散”,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正气耗散与邪毒扩散趋势,在不同肿瘤及肿瘤的不同阶段(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换言之,肿瘤病机的本质性特征,一是肿瘤患者自始至终表现正气耗散、正虚失于固摄的过程,一是癌毒本身具有易于扩散转移的特性。从生理上讲,正气与癌毒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作用,正气具有抗邪的本能,癌毒一旦产生,正气即作出反应,发挥其抗癌能力;正气还具有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的作用,这一作用贯穿疾病全程。只有在癌毒的扩散能力超过了正气的固摄能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癌毒扩散,肿瘤转移。从病理上讲,正虚与癌毒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正虚是导致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如《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同时,正虚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更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疾病初期,正气的抗癌、固癌能力尚强于癌毒的致病力,癌毒深伏,扩散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临床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进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疾病进展,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癌毒发生扩散,形成转移,进人中期;恶性肿瘤晚期,毒势鸱张,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逐渐出现阳虚阴竭,阴阳离决而死亡。

    2.3 气滞血瘀痰凝是“癌”病机的外在表现

    多年的中医肿瘤研究,一直围绕着气滞、血瘀、痰凝,许多学者认为肿瘤发生的基本病机就在于气滞、血瘀、痰凝,并由此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肿瘤“气郁为主论”、“血瘀为主论”、“痰邪为主论”等病机学说,创立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肿瘤治疗大法。但是气滞、血瘀、痰凝到底与肿瘤发病有何关系?其中似乎存在着许多困惑与疑问。

    笔者认为“癌”既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应该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呈现出气滞、血瘀、痰凝的病理环境,加之癌毒内生耗伤正气,正气不能内守,导致正从邪化,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从而出现“癌瘤”。在这一过程中,气滞、血瘀、痰凝为机体肿瘤发病创造了必要的土壤环境,同时,癌瘤的发生又加重了气滞、血瘀、痰凝的程度,使机体在外在表象上呈现出气滞、血瘀、痰凝的状态。

    3 中医肿瘤临床治法的新认识——固摄法

    根据笔者创立的肿瘤“耗散病机假说”的新认识,结合,临床实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治癌新法——固摄法。

    固摄法治疗恶性肿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①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②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正气本身具有对癌毒的固摄收束作用,在“正虚”状态下,癌毒的扩散与转移趋势超过了正气的防护约束力,疾病便会进展。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同时受到抑制。此即固摄法的立意所在。

    4 肿瘤中医临证用药思路

    癌症发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癌症的发病特点,决定了发病过程中证候变化的多样性和病机变化的复杂性。因此,临床用药更应从繁杂的变化抓住主要特征,寻找用药和组方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肿瘤中医临证用药思路。

    4.1 紧扣主体特征,确定治疗用药

    肿瘤作为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临床中往往体现出共同的基本病机特点,即正气不足,而相同部位和性质的肿瘤临床中亦能发现其共同的中心症候群和总的病机特点,如肺癌患者往往以咳嗽、胸痛、咯血、发热、消瘦为中心症候特点,而以气阴两虚为基本病机特点,所以,临床辨治中应首先分析、掌握相同肿瘤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了解其共性特征,总结其治疗规律和用药特色。

    4.2 辨析动态特征,随证灵活加减

    不同个体、不同病期、不同生物学特性的肿瘤。临床表现、病机和用药亦有所差异,因此,在充分分析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个性特征,全面辨析动态特征,随证灵活加减对于肿瘤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3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肿瘤作为临床症状复杂、病情多变的一类疾病,临床中更应掌握好辨证,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疾病发展的动态。同时,肿瘤作为一类特殊的疾病,由于部位不同,肿瘤生物学特性各异,又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中只有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性地使用中药,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合理使用有毒药物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但在使用攻毒药的同时,强调应照顾正气,合理配伍且注意药物的合理炮炙,选择适宜剂型,这样既可以发挥其治癌作用,又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

    4.5 巧妙配伍温化药物

    肿瘤属阴瘤,,临床亦证实:体质偏寒的人患肿瘤居多,而肿瘤患者中寒症居多,特别是肿瘤发展到晚期往往兼有阳虚症侯,如畏寒肢冷,气促而喘,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水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迟等,或为水气病,或为恶性积液。所以,临床用药中,一定注意以温药和之,常加入温阳散结之品。肿瘤患者温阳不仅仅是治疗阳虚,还可增强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津液代谢。

    5 中医肿瘤创新科研与发展建议

    如何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最新的肿瘤研究成果,使中医肿瘤学术发展与国际肿瘤研究接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考虑,中医肿瘤创新科研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文献与经验的整理

    中医药学的发展来源于临床,传统文献资料和经验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传统中医文献中蕴涵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所以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必须落实传统中医文献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5.1.1 加强对中医药古籍文献的研究:从古籍文献中吸取精华,通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丰富和充实中医肿瘤的科学内涵。

    5.1.2 加强对名老中医及民间经验的整理和继承,从中寻找更好的肿瘤治疗的思路与方药。

    5.2 临床规范化与疗效标准的确定

    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的建立是提高中医肿瘤临床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而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标准的确立,将为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础。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2.1 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强化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系统、规范的中医肿瘤培训。

    5.2.2 建立规范的中医抗癌制剂临床应用指南,避免临床的盲目应用;建立有效、合理、规范,有指导意义的中医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指引。

    5.2.3 从中医药治疗特色出发,制定符合中医,临床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肿瘤无疾病进展期等指标确定统一的中医疗效标准。

    5.2.4 开展多中心、随机、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肿瘤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5.3 强化实验研究,阐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好地阐明中医抗肿瘤的内在本质,是中医肿瘤学术发展的关键。

    5.3.1 提高中医肿瘤研究的整体水平,强化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避免从实验到实验的简单研究模式,避免单纯追求高新指标的所谓的机制研究)。改变既往在药物临床疗效尚不肯定时即进行机制研究的倾向,吸取中医药肿瘤基础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应用现代研究的前沿技术,研究既要有显著的中医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5.3.2 积极开展中医药抗多药耐药、对放化疗减毒增敏、对肿瘤血管生成及靶向作用的研究。

    5.4 重视中医抗肿瘤新药与新剂型的研究

    中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是目前中医肿瘤治疗发展的关键。其研究注重中医抗癌复方研究,不仅要加强抗癌辅助中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癌症药物的研究。加强抗癌药物单体的研究,开展抗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目前中医治疗肿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道和患者的极大认同,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中医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医肿瘤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合理利用现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将科研、临床与研发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医肿瘤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