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党委党建
  • 人大工作
  • 政府政务
  • 政治协商
  • 纪委监委
  • 专题党课
  • 办公厅室
  • 组织人事
  • 意识形态
  • 统战民宗
  • 政法机关
  • 经济发改
  • 财税金融
  • 国土资源
  • 农业农村
  • 工信交通
  • 经贸商务
  • 文广体旅
  • 监督管理
  • 城建环保
  • 科技教育
  • 卫计防疫
  • 人社民政
  • 部队人武
  • 公司企业
  • 群团工会
  • 【经济思想史总结】经济思想史归纳

    时间:2021-07-14 20:06:55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边际学派 1、边际学派概览(12.1) 12.1.1边际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 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社会问题:
    – 财富和分配的不平等 – 频繁的经济危机 – 19世纪50、60年代劳资冲突日益严重 • 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对论证社会和谐无能为力;
    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有沦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的倾向。

    • 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 主张进行革命,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 主张倒退回小生产的经济浪漫主义思想;

    – 主张通过限制财产权利、进行收入再分配等措施对社会不平等进行修正的改良主义。

    • 边际主义者反对以上任何一种解决方案。

    • 他们的方法:新起炉灶,彻底推翻以劳动价值论、客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继续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辩护。

    • 因此,和古典经济学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是继承的;
    在理论和方法上是革命的。

    基本立场:
    • 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于:能够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因而(财产私有制+自由竞争)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均衡的最佳制度。

    12.1.2边际学派的主要观点 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边际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对比的重要性。(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提出的边际原理) 2. 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大化,避免痛苦。

    3. 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

    4. 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方法。

    5. 强调完全竞争。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

    6. 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和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成本)形成鲜明对比。

    7. 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

    8. 均衡原则。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般会趋于均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

    9. 将土地和资本合并,在分配理论中着重讨论工资和利息的决定。将地租、利润和利息都看成财产性收入。

    10. 主张小政府,自由放任。

    12.1.3边际学派对谁有利或为谁谋利 • 边际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各种社会主义,甚至也反对资产阶级的政府干预经济。因此对于当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资产阶级和有产者是有利的,不利于无产者,也和主张国家干预的官僚对立。

    • 当然,边际主义者力主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市场自由竞争制度,一旦促进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对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将有利。

    • 有利于雇主、地主、富人 12.1.4边际学派在当时是如何有效、有用或正确的 • 边际学派提出了崭新的、强有力的分析供给,特别是几何图表与数学技巧。

    • 边际学派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进行抽象是非常有用的 • 具体:①一国的人均收入和部分人的积聚贫困化;
    ②对于一个打的汽车公司而言,经济周期对其利润率非常重要;
    对于小的便利店的老板而言,经济周期还不如沿街的一家竞争的商店开业重要了;
    ③总量分析和个案分析。

    12.1.5 边际学派的理论贡献 1. 边际分析方法和数理经济学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 理性消费者的选择理论 4. 商品的需求法则 5.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6. 规模收益 7. 基本的垄断模型 8.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 局限:只关注个人最大化和合成谬误 • 长期、静态和完全竞争是非常严格的假设 – 忽略了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问题 – 现实中诸如工作日、工资率和消费者行为决策往往受到历史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 最小的政府最好的观点已经过时了 2、边际学派的先驱者:
    ——古诺(12.2) • 古诺(1801~1877)是第一位把数学运用到经济分析中的经济学家,因而被看作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

    • 主要经济著作:
    – 《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之研究》,1838 – 《财富理论原理》,1863 – 《经济学说评论》,1876 • 经济分析的特点:
    – 生产方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 完全垄断理论和双寡头理论 •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的贡献:
    – 第一个在经济学分析中运用微积分 – 第一个提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 – 第一位提出完全垄断、双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的精确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 12.2.1 古诺的垄断理论 • 古诺运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讨论了纯粹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

    • 即“一种物品的生产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垄断者获得最大收入的价格及其决定的条件。

    • 结论为: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将价格定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一点上。

    • 首先,假设总成本和边际成本为0。

    – “假定一个人发现他自己是一处矿泉水的所有者,而这处矿泉水又具有保健功能,这是其他人所拥有的矿泉水所不具备的。毫无疑问,他可以把每升水的价格确定在100法郎。但是他将很快看到需求是不足的。这显然不是挣得大量财富的办法。因此,接下来他将把每升水的价格降到能使他得到最大可能利润的点上,如果F(P)代表需求量规律,他将在进行不同的试验之后,最终采取能使产品P*F(P)最大的P值。” • 假设边际成本为0时,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P)= 0 • 放松假设,在边际成本为正的条件下,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转化为MR=MC。

    12.2.2古诺的双头垄断理论 • 假设:
    – 市场上有两个矿泉水供应者,他们的规模都较小,相互竞争。

    – 市场价格由消费者决定,单个企业是市场价格P的接受者。

    – 每个厂商都在估计产品的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另一个厂商的供应量调整自身的产量,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 结论:在双寡头市场上 – 竞争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完全垄断价格 – 两个边际成本相同的厂商平分市场 ——杜普伊特(12.3) • 首次在实际经济问题研究中运用了边际效用原理和方法,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地位。

    – 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消费曲线联系 – 第一个用画图表的方式揭示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反向关系 – 发现消费者剩余 – 垄断价格歧视 • 杜普伊特以市政水利系统中的水的使用为例,阐述了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并且将这一原理直接地与需求概念联系起来。

    • 杜普伊特指出,一个人从一个特定单位的水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取决于那个特定单位的水是如何被使用的。这个人最初会把水用于价值最高的用途上,但随着水的储备或供给不断增加,他之后会将水用于价值较低的用途上。比如,他最初会把水用来饮用,其次用于浇灌花园,再次用于洗涤,如此等等,最后会用于装饰性目的(比如喷泉)。实际上,杜普伊特在这里阐述了关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戈森(p.200) • 戈森(1810~1858)是边际分析直接和最主要的先驱者。

    – 1829~1833曾先后两次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和公共管理课程。

    – 1834~1841任六年律师。

    – 后任地方政府税务官多年。

    – 辞去工作后花费四年时间专门写作《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一书,于1854年出版。

    – 1858年因肺病去世。

    • 戈森对该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流传于全世界。在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我认为,哥白尼为解释宇宙天体之间相互关系成功地提出的见解,也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相信,我成功地解释了使人类能够相互发生关系并不断使人类进步的力量,而且大体揭示了这种力量作用的规律。像哥白尼的发现能够确定天体在无限时间中运行的轨道一样,我自信我的发现也能为人类准确无误的指明,他们为以最完善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所必须遵循的道路。” • 可惜的是仅售出了几本,他极其失望,召回剩余全部书籍并加以销毁,最终在痛苦郁闷中48岁早早离开人世。

    • 1871年,杰文斯在其著作第一版发表之后发现了戈森的书,此后他将边际效用原理完全归功于戈森。

    • 1889戈森的著作以德文重印。

    • 戈森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边沁的快乐和痛苦的计算之上,认为效用可以用正常的数字单位来衡量,而且服从于与基数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数学运算规律,从而提出了“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被后人称为“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

    戈森第一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1、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2、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
    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时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感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则出现得更早。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 戈森第二定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 “人们在多种享受之间进行选择。但是,他们的时间不足以充分满足所有的享受。尽管各个享受的绝对量有所差别,但为了使自己的享受总量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满足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 • 从古诺到戈森,边际主义先驱提供了:
    – 边际分析方法 – 效用递减规律 – 最大化原则 – 消费者剩余等等 • 但是,这些经济学理论对于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无能为力。

    • 革命将发生于经济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价值理论。

    2、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简介(补充) ——门格尔(13.2) • 卡尔·门格尔(1840-1921)奥匈帝国一位律师的儿子。

    – 1859~1863在维也纳布拉格大学学法律。

    – 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供职于内阁新闻局。

    – 1871年为谋求维也纳大学讲师一职,应校方要求提交了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

    – 1872年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讲师,后任教授。

    • 1876年任奥匈帝国皇太子的私人教师,次年随太子遍游欧洲各国。

    • 1879年返维也纳大学继任教授。

    • 1883年发表《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与历史学派施莫勒展开长达数年的辩论,史称“方法论争论”。

    • 1892年任帝国通货改革委员会委员。

    • 1903年从维也纳大学退休,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 1921年2月21日在维也纳去世。生命的最后30年没有出版有影响的成果,因为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总是不满意。身后留下25,000本藏书,大部分藏于日本东京商学院。

    学说背景 ⑴门格尔的两个对立面 • 德国的历史学派的方法论 – 强调动态 – 强调具体和特殊 – 否认抽象和一般 •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 – 抽象的经济规律 – 从价值决定的供给方面,甚至仅仅是劳动要素中寻求根源 • 门格尔对经济学直接的和长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许多后来被成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支持和不断扩展他的思想如米塞斯、熊彼特和哈耶克。门格尔对经济学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价值理论 和归因理论 1、 从欲望到高级财货的因果链条 • 首先,人类的欲望是出发点 – “人类的欲望和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资料,是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第60页) • 其次,能够满足欲望的物是财货 – “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物,我们叫做有用物,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并在事实上具有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第2页) • 第三,根据满足人们欲望的直接程度区分高级财货和低级财货。

    • 第四,规定经济财货。在满足人们需求的财货中需求小于供给的是门格尔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财货。

    • 门格尔最终得出他的因果规律链条:
    • 人的欲望满足动机← 经济财货←满足欲望的低级财货←高级财货。

    2、 人的欲望、物的意义和价值 • 价值起源于人的主观意识。

    – “所谓价值,就是一种财货或一种财货的一定量,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它的支配,关系到我们欲望的满足时,为我们所获得的意义。”(第72页) – 物所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决定其价值。

    • “一个具体财货的价值,或一经济主体所支配的该种财货总量中的一定部分量的价值,等于这个总量所保证的各种欲望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所具有的意义”。(第94页) 归因理论:生产要素价值的决定 • “高级财货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为其所生产的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所决定。”(第104页) • 边际主义者强调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特别是它的主观心理方面在决定价格上的重要性。

    • 归因理论是对劳动价值论和世纪成本价值理论的一种抨击。

    劳动服务的价格,和所有其他产品 的价格一样,是由他们的价值决定的,而他们的价值是由“如果我们不能支配劳动服务便也无法得到满足的那些需要的重要程度”(主观愿望) • 门格尔对微观经济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垄断的讨论 • 门格尔对向下倾斜的市场需求曲线和不 同的需求弹性的思想有正确的理解。

    • 他没有充分考虑到边际成本的上升对确定商品的相对价值的作用。相杰文斯一 样,他热心的驳斥劳动价值论。

    • 门格尔的创新点 关于杰文斯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门格尔的视野更广,二块钱可以买两单位 不同的产品,并且第二单位的效用明显少于第一单位。而杰文斯是购买二单位相同的产品,两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相同。

    门格尔将交换价值等同于总效用,而不像杰文斯那样将交换价值等同于边际效 用。

    门格尔认为,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不同个人对同一件产品的不同的相对主观评价。

    他反对斯密的信条,即交换价值是因为交易、贸易、以一物来交换另一物的倾向, 贸易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门格尔主张,进行贸易是为了提 高交易参与方所得的满足程度。贸易提高贸易双方的总效用。“从总体上看,引 导人们交易的原理与引导人们经济活动的是同一个原理;
    这就是尽量使他们的需 要得到最大可能的满足。”  ——庞巴维克(13.4) • 欧根·冯·庞巴维克(1851~1914),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庞巴维克发挥了门格尔的观点并使之系统化,形成了一整套理论。第一个系统地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和 剩余价值论的人物。

    • 庞巴维克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后在海得尔贝格大学、莱比锡大学和耶拿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维塞尔的同学,曾同赴德国,师从历史学派罗雪尔(米塞斯、哈耶克、熊彼得也是其学生)。

    • 唯一照片被印在货币上的经济学家。(奥地利100先令纸币) • 1881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1889年进入奥国财政部,任币制改革委员会的副主席。自1895年开始,曾3次出任奥国财政部长。1904年辞去财政部长职务,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担任过维也纳科学院院长。

    • 主要著作—— • 《资本实证论》(1888年),对门格尔的价值和价格理论作了通俗的阐述外,提出了“时差利息论”,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

    • 《资本与利息》(1884年)和《马克思体系的终结》,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 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上两个方面,他是反对马克思最起劲的人。

    •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古典理论的主要传播者,他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取代古典经济理论而占统治地位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发展了资本与利息理论,并解释了实际利率必须是正数的原因;
    他是首次将时间因素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经济学家之一,还发展了由时间因素扮演关键角色的经济学。

    • 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用人的主观评价和时间因素相结合,提出所谓“时差利息论”。

    • 他认为,⑴以现在为导向。人们有重视现在、轻视未来的心理。

    • 为了说明利息,他把物品分为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

    • 现在物品就是现在可以用来直接满足消费欲望的物品,包括现存的生活资料和货币;

    • ⑵对财富增长的预期。未来物品是不能直接满足现在的消费欲望,只有在将来才能满足消费欲望的物品,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也包括未来才能得到的生活资料和货币。

    • ⑶迂回生产。

    • 他认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总是高于对同种等量的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因而现在物品比同种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两者之间价值的差额就是利息。

    • 所以,利息就是时间的价格,是在等价交换中未来物品所有者付给现在物品所有者的价值时差的“贴水”,而利息量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高于未来物品呢?有三条理由:
    • A、未来供求状况可能发生变化;

    • B、低估未来;
    (悲观、及时行乐) • C、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

    • 利息的形态分为三种—— • 借贷利息:是原始形态。借:现在物品;
    还:未来物品。两者存在价值差额。

    • 企业利润:是最主要的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从现在物品转换为未来物品,出现时差,形成价值。

    • 耐久物品的租金:耐久物品的价值由一系列的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所决定,远期效用价值总是低于近期效用价值,产生差额,形成利息。(地租) • 利息能够由企业家支付,因为随着生产过程越来越迂回,生产过程也就具有更高的生产性和效率。利息必须被支付,因为人们更愿意要当前的消费而不是未来的消费。

    • 经济学说 • (1)主观价值理论体系 •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的核心和理论基础。

    • 维塞尔最先提出“边际效用”一词,认为:一物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效用和稀少性相结合是边际效用,从而是价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

    • 庞巴维克—— • 一杯水,对涌泉旁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杯水有效用而无价值;
    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露,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

    • 边际效用价值论往往同庞巴维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在价值和价格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只是把门格尔的理论通俗化和系统化,构筑了一个主观价值理论体系。

    • 庞巴维克首先将价值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价值是主体、是本质,客观价值是主观价值的产物. • 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效用和稀少性决定的,是对一定数量物品在满足欲望时所具有的效用进行主观评价的结果。

    • 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物品在满足人的最后和最不重要的欲望时所具有的效用即边际效用。

    • 庞巴维克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指出,随着谷物数量的增加,其效用是递减的。

    3、洛桑学派(数理经济学):
    ——杰文斯(13.1) • William Stanley Jevons (1835~1882) •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逻辑学家 • 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 数理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 1862年向英国科学协会剑桥大会经济统计组提交了《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的注解》,发表了他对经济学性质与方法的新看法,该短文次年发表,但是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 1863年毕业后,于1866年开始担任曼彻斯特欧文学院逻辑道德哲学及政治经济学教授。

    • 1866年在《伦敦统计学会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政治经济学一般数学理论简论”,提出了后来的边际效用学说。

    • 1870年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理论》,于1871年发表。

    • 将政治经济学更名为“经济学”。

    • 杰文斯在两个方面堪称为改革者,被称为“最富独创性的经济学家” :
    • 一方面,他以主观主义原则改写了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原则。

    • 另一方面,他把数学方法引进经济学,用微分学来表述和说明经济学原理。

    • “经济学要成为一种完全的科学,就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我的经济学理论在性质上完全是数学的……在我看来,我们的科学必须是数学的,就因为它研究的是数量。处置之物如果能大能小,就必定存在数学性的法则和关系。普通的供求法研究的完全是所需求和供给的商品量,研究的是商品量如何随价格而变化,因此,供求法则是数学的。” • 杰文斯的主要经济学著作—— • 《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年) • 《货币与交换机构》(1875年) • 《政治经济学入门》(1878年) • 《关于周期性商业波动的研究》(1884) ——瓦尔拉斯(18.2) — 莱昂·瓦尔拉斯(1834—1910)是法国经济学家、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数理学中洛桑学派的创始人。

    — 他出生于法国,就学于巴黎,1851年获文学士学位,1853年获理学士学位。曾在铁路部门和银行中任职。1860年在瑞士洛桑一次讲座会上提出关于租税的观点,受到好评。1870年被聘为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

    — 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和公正》(1860)、《社会理想的研究》(1868)、《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社会财富的数学理论》(1883)、《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

    — 瓦尔拉斯继承了他父亲奥古斯都·瓦尔拉关于价值源于稀少性的思想,提出“稀少性”价值论。

    — 该理论认为商品价值源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满足人们最后的欲望的那一单位物品的效用。

    — “稀少性”一词在瓦尔拉斯的理论中,其含义相当于边际效用,他的稀少性价值论实际上就是边际效用论。

    — 瓦尔拉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一般均衡理论。

    — 一般均衡分析 — 主要考虑经济中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区别于马歇尔所使用的局部均衡分析;

    — 基于静态分析—假设特定基本决定因素保持不变,比如消费者偏好、生产函数、竞争形式以及要素供给;

    — 构建一个由经济整体中的基本价格与产出相互关系的框架;

    — 包括产品和生产要素;

    — 目的--用数学方法证明所有价格和生产数量调整到相互协调水平。

    — 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缺陷与优点:
    — 存在假设前提—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外部性、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等等;

    — 理论认识意义﹥操作意义;

    — 经济体系理论机制框架的认识与构建。

    ——帕累托(20.1) •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生于巴黎贵族家庭,在意大利都灵大学学习理科。初在铁路公司当工程师,后成为意大利铁路公司的总经理。

    • 1891年帕累托读了马费奥·潘塔莱奥尼的《纯粹经济学原理》后,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1892年,瓦尔拉斯推荐帕累托接替其成为瑞士洛桑大学经济学教授。

    • 帕累托继承了瓦尔拉斯的数学传统,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等思想,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开拓者。在社会学上他属于“机械学派”。认为阶级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永恒存在的,因而反对平等、自由和自治,从而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纲要》、《社会主义体系》。

    4、约翰·贝茨·克拉克(14.2) • 代表了美国的边际主义 • 发明“边际生产力”一词 • 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 克拉克学说的时代背景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了西欧国家,工业跃居世界第一位,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斗争此起彼伏。当时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劳工问题”极为严重、贫富两极分化最为突出的国家。

    • 在这种形势下,原来由西欧输入的旧经济学说已不适用,早期美国学派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也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克拉克把凯里的阶级利益调和论与西欧的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生产三要素论、资本生产力论、报酬递减论等,提出了新的阶级利益调和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从而形成了克拉克的经济学说。

    • 生平与著作 • 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1938),是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美国学派的创始人。美国第一位作为原创理论家而获得国际声誉的经济学家。

    • 克拉克出生于美国罗德岛洲, 1872年毕业于美国安默尔斯特大学,随后到德国留学,与庞巴维克一起师从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克尼斯。

    • 回到美国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893-189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 克拉克经济理论体系是凯里的阶级调和论和70年代边际分析的混合物。阶级调和论是克拉克理论的基础。

    • 克拉克用边际概念为阶级调和论提供理论的论证。边际分析在克拉克的倡导下,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 1、经济学的新“三分法” • 传统经济学有“三分法”——萨伊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 “四分法”——詹姆斯•穆勒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 克拉克摈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或“四分法”,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三分法”——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一般经济学、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三部分 。

    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 克拉克的边际分配理论是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如果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都保持不变,只是增加若干单位的劳动,劳动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下降。与此类似,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而不断增加资本,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都将下降。收益递减最后出现是因为相对于可变要素而言固定要素被过度使用。换言之,某一点上可变要素相对于固定要素而言变得如此丰富以至于额外单位的可变要素不能对产出作出太多贡献。

    •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是“生产三要素”论、“边际效用论”和“报酬递减规律”的混合物。

    • 他首先采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 论,说明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生产力,都创造价值,都应从生产成果中取得相应的一份报酬。

    • 他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展到劳动和资本,认为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也是递减的,得出一个一般的“生产力递减规律”。

    • 然后他又把边际效用论同生产力递减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

    • 在他看来,劳动和资本也和其它物品一样,它们的价值也是由它们的最后单位所提供的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的,而它们的边际效用就是它们的边际产品量,也就是边际生产力。

    • 概括起来说:劳动和资本的价值是由它们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即由它们的边际产品量,也就是边际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边际生产力论。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即分配理论 •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力的投入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
    反之,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的工人。

    • 工资论和利息论 • 他运用边际生产力论来说明工资和利息。他认为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利息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他把土地看成是资本的特殊形式,因而地租也是利息的特殊形式,所以地租和利息有相同性质和决定规律。

    • 拉克的理论的中心是分配问题。他认为分配规律是“社会经济”的规律,只有在静态中才能发现工资和利息的基础,说明它们各自的来源和标准。

    • 克拉克这样论证工资:在静态条件下资本数量不变,如果继续增加工人,则每一个追加的劳动单位的生产率是递减的,最后增加的那一个单位的劳动的生产率最低,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最后一个单位工人的劳动就是边际劳动。这个边际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边际工人的工资,而且决定所有与他处于同样条件下的工人的工资。

    • 假定工人人数不变而资本加多,则在资本加多之后,因新增资本的加入使单位资本平均使用的工人人数减少,所生产的产品将少于前一单位的资本的产品。最后追加的那一单位资本的生产力称为“资本边际生产力”。“资本边际生产力”不仅决定边际资本的利息,而且决定其他部分资本的利息。

    • 动态分析和过渡性的利润论 • 在静态经济中资本家得到的收入是利息,企业家和工人得到的收入是工资,不存在利润,利润属于动态范畴。

    • 利润属于“动态经济”的范畴,是“动态势力”变动的结果。

    • 克拉克提出五种动态变化,即人口、资本、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以及消费倾向等因素的变动,着重分析了生产方法的改良(新技术的发明等)使利润得以产生的问题 • 克拉克的儿子J·M·克拉克曾说:“克拉克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虽晚于杰文斯和其他的首创者,但显然是独立的。古典经济学已经为该理论准备了若干资料;
    它在效用和交换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留下了一种挑战,而且它在李嘉图的场合又遇到了这样一种劳动理论,这理论在李嘉图接受了劳动成本并非单独决定物品彼此交换比率的观点之后,又转变成了生产成本论。古典经济学还包含着合理量度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方法,只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可提出边际效用理论。甚至维也纳经济科学协会在欢迎克拉克为名誉会员时也称赞他是“独立于其他探索者而发现这一新学说的人之一,该学说半个世纪以来已构成经济理论发展的基础……” 新古典学派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马歇尔生平、著述和思想渊源(15.1)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生于英国牧师世家,父亲是英格兰银行的出纳员,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从事神职,当一名传教士。

    • 1861-1862,牛津圣约翰学院,攻读希伯来等经典文献和语言,为将来从事教职做准备。

    • 1862-1865,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主修数学。1865年获得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获得圣约翰学院的研究奖学金,并被选为学院的研究员。

    • 1866~1868,剑桥圣约翰学院,道德科学讲师。

    • 1868~1877,剑桥圣约翰学院,数学讲师。在此期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转而研究经济学,希望从中得到理解社会现状、寻求消灭贫困和增进社会福利的途径。

    – 先后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赋税原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受到极大启发。

    – 部分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自然不能飞跃”是一种近似真理。

    – 接受功利主义哲学,将宗教看成一种道德伦理修养。

    – 1875年赴美4个月,考察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

    • 1877~1881,布里斯托尔的大学学院,担任该院首位院长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在此期间,1879年和妻子合作发表了《工业经济学》;
    单独发表了《对外贸易纯理论与国内价值纯理论》。

    • 1881年因病辞去布利斯托尔院长和教职,赴意大利海滨城市修养一年,开始写作规划已久的《经济学原理》,并完成其中最初的几章。

    • 1882~1885,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研究员。

    • 1885~1908,重返剑桥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 剑桥的23年马歇尔成果颇丰:
    – 1890年发表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原理》,生前共出了8版。

    – 培育出一大批经济学者,例如庇古、凯恩斯等人,奠定了英国剑桥学派的基础。

    – 《经济学家杂志》的发起人。

    – 1903年成功说服剑桥大学设立经济学和政治学荣誉学位,使经济学从道德科学以及哲学和心理学中独立出来。

    – 退休后积极著书立说 • 1919年出版《工业与贸易》3卷,生前共出3版。

    • 1923年出版《贸易、信用和商业》,没有再版。

    • 此后,继续整理加工《进步:它的经济条件》一书,未能完成。

    – 1924年7月13日病逝,享年82岁。

    – 主要著作:
    – 《经济学原理》( 1890) – 《工业与贸易》( 1919) – 《贸易、信用和商业》( 1923) ——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局部均衡分析理论)(15.2-15.4) • 综合性是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大特征。

    – 价值论上的综合 – 方法论上的综合 – 社会变革上的改良主义立场 • 他自称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因而其开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 ⑴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引入“社会达尔文主义”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最合乎人类本性的社会制度,自由竞争是最好的最有效的经济制度,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终会在这个制度内得到解决,当然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是长期而渐进的。

    • 就像生物界的渐进演化过程一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都是渐进的,绝不是突变和飞跃变化的。

    • 在第八版序言中,马歇尔写道:“‘自然不能飞跃’这句格言,对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之书尤为适合”。

    (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商务印书馆,1997,第18页) • ⑵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并用货币度量动机大小。

    • 继承了边沁的“苦乐主义”,确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包括:
    • ①追求满足,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

    • ②避免牺牲,形成人们行为的阻力。

    • 试图用货币对动机所带来的结果的衡量,间接测算动机的大小。

    • ⑶强调“连续原理”。受到古诺连续函数的启发,认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没有严格、明显的区别,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本书如有它自己的特点的话,那可说是在于注重对连续原理的各种应用。” • 比如工人与资本家的收入只有数量差别,没有质的区别。

    • 商品的正常价值与市场价格只是时期不同而产生的区别。

    • 生产要素的价值和产品的价值决定也是“程度上的区别”而非“种类上的区别”。

    • 最重要的是“供求平衡的一般原理也是贯通分配和交换中心问题之各部分结构的一个基本观念”。(第14页) • 乃至于社会进步是通过改良而非革命来实现的,即社会有自发的进步性。

    • ⑷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受到杜能和数理学派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启发,指出只有在边际上人们才将不同的事物准确地区分开来 。和前面的“连续原理”密切相关。

    • “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第15页) • ⑸强调“均衡”分析,尤其是局部均衡。各种经济指标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确定均衡数量的过程,就是寻求边际增量的均衡点的过程。

    • 经济学的均衡是静态均衡,类似于物理学力学意义上的均衡。

    • ⑹强调静态的观点和分析方法。为了研究的方便,经常需要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静态分析是找寻经济规律的起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放松假设进一步研究垄断、发展等问题。

    2、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的发展: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17.1-17.3) § 亚当·斯密以后的一两百多年里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垄断还是个别现象。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 经济学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普遍垄断现象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从19世纪初的 西斯蒙第、穆勒、麦克库洛赫,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歇尔、古诺、埃奇沃思、西奇威克,尤其是庇古和斯拉法,他们早已对垄断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问题在于,他们始终沿袭着“斯密传统”,即将自由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而把垄断作为例外来构造他们的理论框架。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 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的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 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才正式宣告“斯密传统”的彻底结束。  § 皮耶罗·斯拉法(Piero Sraffa,1898~1983),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生于意大利都灵。在都灵读大学预科。由于征兵服役中断学习。1924年开始学术生涯。曾任佩鲁贾大学和卡利亚里大学教授。1927年转居英国,在剑桥大学任研究员。

    § 斯拉法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建者A.葛兰西(1891~1937)的亲密朋友,又是J.M.凯恩斯的得意助手。从1930年代初期起,斯拉法就着手收集、考订和编辑D.李嘉图的全部著作和通信,在最后阶段,由于M.H.多布(1900~1976)的协助,到1951~1955年完成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共有10卷,先后于1951~1973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30多年的准备和琢磨,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 斯拉法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其早期著作又包含在新古典主义的传统之中,并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开拓者。

    § 斯拉法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打破完全竞争市场:1、单一的生产者通过改变可供销售的商品的数量,能够影响市场价格;
    2、每个生产者都在单个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 斯拉法认为,即使在竞争性市场中,每个企业都有特殊性和垄断性特征,因而都面临向右下方倾下的需求曲线。

    § 爱德华·张伯伦(E.H.Chamberlin,1899~1967),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生于美国华盛顿,1920年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而后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任讲师,1922年获该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1934年以后一直任哈佛大学教授。

    § 代表作:
    § 《垄断竞争理论》(1933) § 17.2.1垄断竞争理论 § 产品差别的存在导致垄断竞争 § 张伯伦认为,垄断与竞争力量的混合来源于 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种产品具有差别,就意味着卖者对他自身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遭受非常接近的 替代品的竞争。这样每一个卖者都是垄断者,同时也是竞争者,因此是“垄断的竞争者”。    张伯伦根据产品差别的概念建立了他的 垄断竞争 价值理论。他认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每家厂商的  销售量受价格、产品性质和销售开发三个因素的影响。垄断竞争价值理论就是研究这三个因素和销售量的均衡关系。  § 运用边际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等概念及相应地曲线进行理论分析。

    § 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 “张伯伦革命”: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 完全竞争会导致比垄断竞争更大的产量、更有效的生产和更低的销售价格。但是这个结论需要两个限制条件:
    § 第一,张伯伦的结论建立在一个不现实的假设基础上,即成本曲线在每种情形下都是相同的。假设每个企业都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是不现实的。因此完全竞争并不一定提供最大数量的产出和最低的价格。

    § 第二,现代经济学家指出,一个所有产品都标准化的完全竞争的世界将是一个真正乏味的世界。垄断竞争造成每一大类产品的很多变化,因此能够使消费者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 。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1903年10月31日出生于英国的坎伯利,1922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1927年获剑桥大学硕士学位,1929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最初是经济学的助理讲师,1937年升任副教授,1965年起任教授,1973年退休并转任名誉教授后,仍著书立说,直到1983年去世。

    § 罗宾逊夫人著述丰富,主要有:
    §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1933) § 《就业理论引论》(1937) §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 § 《经济论文集》(四卷,1951—1973) § 《资本积累论》(1956) § 《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 § 《经济哲学》(1963) § 《经济学的异端》 (1971) §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 ——福利经济学(庇古、帕累托)(20.1-20.2) •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生于巴黎贵族家庭,在意大利都灵大学学习理科。初在铁路公司当工程师,后成为意大利铁路公司的总经理。

    • 1891年帕累托读了马费奥·潘塔莱奥尼的《纯粹经济学原理》后,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1892年,瓦尔拉斯推荐帕累托接替其成为瑞士洛桑大学经济学教授。

    • 帕累托继承了瓦尔拉斯的数学传统,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等思想,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开拓者。在社会学上他属于“机械学派”。认为阶级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永恒存在的,因而反对平等、自由和自治,从而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提要》、《普通社会学纲要》、《社会主义体系》。

    • 20.1.1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 产品的最优分配—即能够最大化消费者福利的分配—边际替代率相等 • 资源的最优技术配置——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 最优的产出数量——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 • 20.1.2评价:帕累托的福利理论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效率的条件和经济效率的福利意义方面,帕累托做了很多工作。

    • 帕累托最优标准:
    • 1、强调资源配置,忽视分配公平。

    • 2、存在一些不太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但却增加了国家总产出和福利的公共政策。

    • 3、帕累托标准建立在静态效率基础之上,但短期静态效率可能会以长期动态效率为代价。

    • 4、完全抛弃价值判断。

    • 帕累托定律 • 又称80/20法则(The 80/20 Rule)、帕累托法则、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 帕累托定律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
    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

    •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是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初学历史,后受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

    毕业后从教,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任教授时,时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
    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庇古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

    • 另外他还曾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

    • 主要著作:《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

    • 202.1.1经济福利与收入再分配 • 庇古继承了马歇尔对穷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 庇古认为凡是能给人们带来满足的一切东西都叫“福利” • 他根据货币边际效用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原理为基础,强调特定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公平对福利的增进作用。

    • 提倡国家推行促进收入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 屁古断言在特定条件下较大的收入分配能够提高经济福利。屁古认为对哪些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背景相同的人,可以对个人之间的满意程度进行合理的比较。从这个层面上说,与哪些过分注意避免价值判断并且宣称对不同人之间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完全科学性”的经济学家相比,屁古更是改革者。

    • 20.2.2.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别 • 屁古与正统经济理论最主要的偏离在于他对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之间差别的关注。这种思量来源于亨利·西奇威克。一件产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是生产者生产额外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花费;
    社会边际成本则是生产那额外一单位产品给社会带来的花费或服务所产生的花费;

    • 一件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是用它提供给迈着的额外的满意程度来度量的,社会边际收益是从生产那额外一单位的产品给得到的额外的满意程度。

    • 外部性(溢出效应);
    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 外部性的福利含义:并不是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能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水平 • 庇古税 • 根据庇古的观点,政府的福利任务就是使私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与社会的边际收益相等。

    • 20.2.3其他贡献 • 1.对经济中不断增加储蓄的意愿的强调。

    • 庇古效应(财富消费效应、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43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 解释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2.价格歧视: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但是购买相同数量产品的每个人都支付相同的价格。一个垄断的卖方还可以根据买方购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 三级价格歧视(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经济增长理论(索洛)(23.2) • Robert M. Solow23.3罗伯特·M索洛 • 罗伯特·默顿·索洛,美国经济学家,1924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47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1958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1958-197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73年至今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曾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白宫首席经济顾问,收入委员会主席,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务。1961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人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

    • 索洛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
    • (1)长期增长理论,特别是增长过程中的均衡条件、动态效率、单位资本收入增长的原因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作用;

    • (2)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对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的系统考察,失业的性质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存量与流量的作用,资本与利率理论。

    • 线性规划、环境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 主要著作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增长理论:一个说明》、《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和萨缪尔森合著)、《资本理论与收益率》、《美国失业的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评注》。

    鉴于罗伯特·默顿·索洛对增长理论做出的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1987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 23.2.1索洛的增长理论 • 1956年《对增长理论的贡献》,载于《经济学季刊》1956年2月号,和《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载于《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7年8月号,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对增长理论的贡献》是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参阅Domar, E..D.;Harrod,R.F.)的第一个“新古典“翻版,因为在索洛的模型中,资本与劳动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结果,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是充分就业的路径。类似地,《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标志着所谓“增长的资源因素说“的诞生(参阅Denison, E.F.),这很快导致了一 系列对总生产函数的几乎无止境的估计试图区分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增加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继续在若干别的文章中创立了“同批产品的增长模型“,在这种模型中,资本不仅用它的规模、而且用它的年龄结构来测度,新资本贷物比旧资本贷物被算作更多的资本。

    凯恩斯学派 1、 凯恩斯学派概览(21.1) • 21.2.1凯恩斯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 1.对总量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的需求。一战及大战期间事实的经济调控要求对经济有一种全面的视角。一战后的失业问题(英国) • 2.对经济停滞或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广泛关注 • 3.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增加政府开支对总支出和总收入将会产生乘数效应。: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支持没有总收入增长得快,而储蓄增加得相对更快。工资即被认为是一种产品需求的来源,也被认为是一种生产成本,而削弱工资经常会受到反对,因为对于失业而言,它不能提供实际的补救。

    • 21.1.2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信条 • 1.强调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主要关注消费、储蓄、收人、产出和就业总量的决定因素。比如,与经济中总支出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相比,他们对单个企业如何决定其利润最大时的雇用量表现出了较少的兴趣。

    • 2.需求导向: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有效需求的重要性,认为有效需求是国民收入、产出和就业的直接决定因素。

    •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有效需求(总支出)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支出的总和构成。

    • 企业共同生产了它们期望卖出的实际产出水平,但是有时总支出不足以购买所生产的全部产出。随着未售出产品的增加,企业会解雇工人并减少产出。即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的实际产出。

    • 3经济中的不稳定性。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经济经常发生循环的繁荣与萧条,因为计划的投资支出水平是不确定的。投资计划的改变导致国民收入和产出发生变化,并且变化的数量大于投资最初的改变。均衡投资和储蓄水平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而达到,与之相对的是利率的变化。

    • 投资支出是由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或者说是新投资高于成本的预期回报率)所共同决定的。利率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和货币的数量,资本的边际效率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利润的预期和资本的供给价格。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是不稳定的,并因此而成为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 4.工资和价格刚性。凯恩斯主义者指出,工资在向下调整方面有刚性,这主要是由于工会合同、最低工资法和隐性合同(雇主与工人之间达成的谅解,即在暂时低迷的时期工资不应该被削减)等制度因素导致的。

    • 在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处于萧条的时期,企业相应地通过减少产量和解雇工人来降低产量,而不是通过坚持降低工资来进行。

    • 价格在向下调整方面也具有粘性,有效需求下降最初会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减少,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只有在非常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通货紧缩。

    • (5)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倡议政府应该通过实施适当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积极地干预经济,以促进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

    • 为了应对衰退或萧条,政府应该增加其支出或者减少税收,而后者会增加私人的消费支出。

    • 政府还应该增加货币供给以降低利率,以期能够推动投资支出的增加。

    • 为了应对过度的总支出引起的通货膨胀,政府应该减少它自己的支出,增加税收以减少私人的消费支出,或者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这将抑制过度的投资支出。

    • 凯恩斯经济学的巨大成功部分地由于它致力于解决当时十分紧迫的问题—萧条和失业,同时,它将当时正在做的某些必需的事情合理化了。

    • 凯恩斯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定相协调。它确立了用来观察经济的一套新的分析工具,鼓励了国民收人账户的进一步发展,激发了对于现实世界经验研究的大量的、成果丰硕的努力,加速了经济计量学的发展。

    •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部分。事实上,现代经济学可以说是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所激发的宏观经济学的一种结合。凯恩斯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和一个思想体系统治着宏观经济学。

    • 21.1.3凯恩斯学派对谁有利或为谁谋利。

    • 总需求管理解决萧条和失业 • 对工人、商业利益集团、知识分子、农民(低利率、农业的乘数作用)、消费者赞同减税。

    • 21.1.4凯恩斯学派在当时是如何有效、有用或正确的 • 凯恩斯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定相协调。

    • 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了达到充分就业,除了降低名义工资外,还有其他手段。

    • 分析了短期经济波动,提出缓和的方案。

    • 指出降低名义工资无益于增加就业。

    • 宏观经济分析鼓励了国民收入帐户的进一步研究。

    • 21.1.5凯恩斯学派的哪些信条具有长远贡献 • 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乃至于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和新的思想体系。

    1. 消费函数 2. 边际消费倾向 3. 储蓄函数 4. 资本的边际效率 5. 货币的三大需求 6. 乘数 7. 事后与事前 8. 财政与货币政策 9. IS—LM模型 2、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的生平和著述(21.2)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 凯恩斯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其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曾任剑桥市的市长。

    • 他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留校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凯恩斯在英国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二,被派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1908年)返回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任经济学教师,讲授货币学,并专注于印度通货的研究。1913—1914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其后调任财政部顾问。

    • 剑桥大学教授和剑桥市长的儿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赋予他学者的禀赋。

    • 学生时代,“数学神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性,深受学校恩宠。

    • 学术上,成就卓越:1908年,马歇尔以年薪100英镑的条件聘其为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年仅25岁。专业是数学,只上过马歇尔的一门课。

    • 政治上,官运亨通:“一战”期间(1914—1918)任职英国财政部,1919年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30年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二战”期间(1939—1945),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晋封勋爵。1944年率团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倡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5年成立,担任两个国际组织的董事。

    • 个人财富积累上,“经商的天才”:1924年~1937年的13年间,资产总额从58,000英镑增至506,000英镑,1946年去世时,净资产资产达411,000英镑。主要资产在1929~1932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极大衰退时取得。

    • 一战爆发后,1915年凯恩斯被召回财政部工作。1919年,他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后因意见不被采纳而辞去职务回到剑桥。

    • 他先后出版了几部名著,如《概率论》(1921)、《货币改革论》(1923)。在《货币改革论》中,凯恩斯针对当时英国经济萧条的情况,提出:(1)应容许温和的通货膨胀,用适度的扩张货币政策去解救衰退;
    (2)主张采取管理本位的货币制度,坚决反对英国朝野提出的恢复金本位的政策。

    • 此外,凯恩斯还担任权威刊物《经济学杂志》及其他刊物的主编,从事证券投资活动,获利数十万英镑,并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开办艺术剧院,还担任过皇家学院的总务长。同时,他还参加一些自由党的党派活动,被聘任为政府一些有关经济的会议的委员或顾问。

    • 1930年,凯恩斯担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目睹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大危机。

    • 为了寻找大危机的根源及应对之策,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本书为凯恩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奠定了他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 成为国际知名人物的凯恩斯,不仅在学术方面,而且在公共事业方面积极投身于各种活动。1941年,他又出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被英皇赐封为“勋爵”。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布雷顿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筹划组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银行等,并担任这两个国际银行金融组织的董事。他还代表英国同美国进行财政援助谈判。为此,他频繁往返于英美之间,最后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而去世。

    • 1926,《自由放任的终结》。

    • 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该书系统论述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一场象“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人们称赞其是本世纪内“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并把此书比之于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也有人把它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马克思的著作是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评,凯恩斯的著作则摒弃自由放任的基础。”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有效需求不足理论)(21.2) 3、后凯恩斯新古典综合派:
    ——希克斯-汉森综合(22.1) ·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最著名的凯思斯主义者。汉森出生于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15年获美国咸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府。

    · 在学术思想上,汉森原来是研究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深受剑桥学派的影响,对凯思斯的理论曾有异议。1937年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则转向信奉凯思斯的理论,并成了在美国对织思斯理论最积极的鼓吹者和传播音。

    · 1927,《经济周期理论》 · 1937,在哈佛大学的财政政策研讨班中连续几年讨论凯恩斯的作品及其宏观经济政策 · 1941,《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 · 1953,《凯恩斯入门》 22.1.1希克斯-汉森综合——IS—LM模型 · 希克斯,《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个暗含的解释》, 1937 „ 凯恩斯:投资和国民收入决定于利率水平 „ 希克斯:利率是流动性偏好的函数;
    流动性偏好是国民收入的函数 · 利率决定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利率 · 汉森, 《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 1949;

    《入门》,第7章, 1953。

    · 发展为IS—LM模型 ——萨繆尔森(22.2) · 1935年(20岁),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 1915年, 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

    · 1920年, 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Ph.D.)学位。

    · 曾担任: · 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 ·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 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 学术成就: · 1970年获经济学诺贝尔奖 · 2009年12月13日辞世 · 当保罗·A·萨缪尔森在1970年被宣布为荣获若贝尔奖的首位美国经济学家时,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当选表示诧异。

    ·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3]  · 萨缪尔森自一九四0年以来一直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 22.2.1乘数-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经济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要增加消费品的投资,资本的数量必须相应的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增加。

    用乘数解释投资及问题前景 当投资增加,收入增加几倍,就业也增加几倍。

    只要设法投资,就可以消除失业。

    政府出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由于乘数效应,政府投资可医治经济危机。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有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

    1.在经济中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的(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即大规模的机器设备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3.政府可以通过于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甚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

    3、 新凯恩斯主义(22.4) · 新凯恩斯主义或称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N•格里高里•曼克尤(N•Gregory Mankiw)、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加州大学的詹纳特•耶伦(Janet •Yellen)。

    · 帕金在1984年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词,而后在1985年,这个词又被费尔普斯用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中,从1988年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学术论文中。进入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两个经济学流派之一。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第二方面,即否定市场结清假定。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否定劳动市场结清的假定;
    二是否定商品市场结清的假定,并由此建立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与价格刚性的理论。

    1.商品市场:价格刚性理论 · 在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特别是在一般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通常以假定价格刚性为前提,即价格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而宏观的价格刚性则来源于微观的价格刚性,即产生于单个企业的价格刚性。但这种微观的价格刚性又是从何而来呢?传统凯恩斯主义没作进一步的研究,大部分凯恩斯主义者只是简单地假定单个企业的价格具有刚性,就是说这种“外生的”价格工性是被强加到他们的模型之中,这显然没有说服力。于是,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对此作出新的解释说明。主要有菜单成本、扭折的需求曲线、平缓的成本曲线等。

    2劳动市场:工资刚性理论 · 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来说,劳动市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主题就是研究就业问题。但在以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却很少有对劳动市场的分析,他们只涉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如IS—LM分析。新古典综合也是按照新古典的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的供求问题,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仅被看作是古典或新古典理论加工资刚性的结合。而工资刚性,也只是一种简单假定或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陈述,而不是从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大化原则中推导出开的。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们试图在最大化行为及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推导出工资刚性,并由此来说明就业的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3.菜单成本理论 (1)菜单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调整价格并把它通知消费者,需要花费一些人力物力,即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例如重新印制价目表、作新的广告宣传、给营销人员新的价格通知等等。由于存在这些增加的成本,某种程度上会阻碍价格的调整;
    而只有当价格改变后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费用或边际成本时,价格调整才会发生。

    · 最早提出菜单成本理论的是曼克尤(G•Mankiu),1985年他在《小的菜单成本和大的经济周期: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一文中,看到了菜单成本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关于垄断企业的价格刚性的简单静态局部均衡模型。

    4.正式与隐含合同理论 · (1)隐含合同的基本含义 · 所谓隐含合同(Implicity Contracts)是工人与企业之间在工资和就业问题上的一种没有明说的合同。隐含合同认为,实际工资呈刚性是因为厂商和工人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或含义不清的合同造成的。在这种合同中,厂商愿付更高的工资作为应付可能出现的失业的一种保险。即是说,当工人工作时,他们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
    作为交换条件,工人不能埋怨厂商随便改变雇佣数量,在厂商认为方便的时侯,他们可以解雇或重新雇佣这些人。

    5.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6.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既得利益的局内人在调整工资时不会考虑局外人的利益,仅是为维护局内人的利益而变动工资;
    而且局内人会利用他们的权力或其他优势来影响雇主的雇用政策,使雇主减少对局外人的雇用;
    或者局内人会利用信息优势来剥削局外人或新加入者。当局内人所在的组织是一个狭隘利益组织时,这种阻碍或剥削会更大,因为狭隘利益组织是排外性的组织,在位的“局内人”为防止其利益的稀释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或尽量减少其他人员的进入,或利用其信息或权力剥削“局外人”,从而导致失业、不充分就业和收入分化。

    芝加哥学派 1、 芝加哥学派概览(24.1) 24.1.1芝加哥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从马歇尔时代以来,经济思想的许多重要发展刺激了经济中更多的政府干预,或者至少将更多的政府干预合理化。屁古的外部性思想暗含着政府能够通过选择性税收和补贴改善资源的配置。罗宾逊的买方垄断理论意味着政府应该确定最低工资并促进劳动者的工会主义。不完全竞争和垄断势力的理论引导许多经济学家得出结论:经济中政府的管制作用应该被扩大。自然垄断企业应该被作为公共事业加以管制,而非自然垄断企业应该通过反托拉斯行动来打破。由于缺乏竞争,管制者需要对企业的行为加以引导,以防止产生与国家效率和公平目标不一致的结果。

    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使许多人相信政府能够与私人经济发展理论暗示政府是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的唯一适当手段。凯恩斯革命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人政策来稳定经济已经成为新的传统智慧。政府收人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既来自于边际主义的分析,也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

    24.1.2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信条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原理和特征总结如下: 1.最优化行为。芝加哥学派的成员强调人们试图最大化他们福利的新古典主义原理。即,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他们会从事最优化行为。基本的经济单位是个人,个人结合成为更大的单位(家庭、政治利益集团、企业组织)作为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偏好趋于稳定而且与价格无关。人们会做出理性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并不能总是产生预期的结果。收益和成本是不确定的,为了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决策者搜寻信息,但仅会达到从额外的信息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消费者、工人和企业会对货币激励与抑制作出反应。

    2.观察到的价格和工资大体上很好地近似于长期竞争的价格和工资。价格和工资反映了社会边际的机会成本。一般,由垄断所引起的实际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只有在政府阻碍竞争性进人的情况下,垄断价格才能在长期中存在下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最终也会产生新的产品和技术而削弱垄断者的地位。确立明确的产权和鼓励私人协商能够使外部性最小化。制度安排(资历报酬、大量的行政人员的工资、工会合同等)从表面上看起来能够独立于市场力量确定工资和价格,这种情况通常会存在,因为各方都认为他们是有效率的。

    3.数学导向。芝加哥学派非常依赖数学推理,他们既使用马歇尔的局部均衡方法也使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方法。他们也强调实证检验,但有时将这个任务留给了他人。

    4.抛弃凯恩斯主义。经济是自我调节和管制的,伴随着自我限制的微小波动。严重的衰退和萧条是由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而不是来自于支出的自动变化。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引起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变化,而不仅仅是通过利率来发挥作用。财政政策通常是无效的,除非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而且即使在后一种情形下,由于存在理性预期,财政政策也通常是无效的。卖者的或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5.有限政府。政府作为一个代理人在本质上是无效率的,它所追求的目标可以通过私人交换来满足。政府官员有他们自己要寻求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不可避免会将一部分归他们处置的资源转移到并非为纳税人带来利益的目标上。政府管制并非代表公众利益,而是通常对那些寻求这种管制的人有利或对那些按其私人利益设置管制的人有利。

    24.1.3芝加哥学派对谁有利或为谁谋利 芝加哥学派观点的倡导者帮助使普通大众和被选举出来的官员相信:在相对免于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竞争性市场体系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自由,这反过来又会产生最大的个人和集体经济福利。如果这一命题有效,那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对整个社会有利。

    对公司有利 对依赖政府补贴、就业、管制或特别立法的团体和个人不利。

    24.1.4芝加哥学派在当时是如何有效、有用或正确的 凯恩斯革命趋向于使微观经济学的进展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领域的许多最优秀的学者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扩展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体系,这其中包括早期杰出的微观经济学家,如琼·罗宾逊和约翰·R.希克斯。

    芝加哥学派从某种意义上保持并强化了边际主义的传统,当时边际主义传统的流行程序已经减弱了。在凯恩斯革命主导学术舞台的时候,它帮助保存了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长期遗产。

    但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革命已经结束,而是意味着经济学家再次转向微观经济分析以扩展他们对于当今问题的理解,包括那些以前看起来似乎是宏观经济学家专有的领域。例如,对失业的分析现在包括对微观经济理论的强调,如工作搜寻和工作与闲暇的时期间的替代。

    24.1.5芝加哥学派的哪些信条具有长远贡献 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总供给的讨论。人力资本、家庭生产、工作搜寻和歧视的理论。

    外部性 浮动汇率等 2、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
    ——新货币数量理论(24.2) o 现代货币数量论:即通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4.2.2货币理论:货币需求、货币数量论、大萧条的起因、财政政策的无效性、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单一货币规则” 1.货币需求: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看作现金余额需求。人们需要现金余额是因为他们能够为持有者提供效用。

    总财富:以所有形式存在的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能够以持久收入最佳度量。人们持有财富的形式主要有五种:货币;
    债券、股票;
    非人力实物商品(包括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等);
    人力资本。

    持有货币的成本。(利率、预期通胀率、价格水平) 偏好(持有或使用现金的偏好) o 2.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着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函数, 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 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最初由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所引起的”。

    3大萧条的起因:货币政策造成的 4.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5.单一货币规则。

    联邦储备体系过去的表现 经济知识的局限 信心:
    联邦储备体系的中立化。

    ——新货币数量理论的运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24.2) o 1.单一规则(single rules) 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按一个稳定的增长比率扩大货币供应。又称稳定货币增长率规则。

    o 用货币主义替代财政主义,最主要的政策手段是货币手段,而不是财政手段。【公开宣布、长期采用、固定货币增长率】 o 在降低失业率与反通货膨胀两个目标中,将后者而不是前者放在优先地位。

    o 主张结束政府反经济周期的管理。

    --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美)里根、(英)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得以实施。

    2.收入指数化。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卢卡斯)(24.3) ——理性预期(24.3) o  14.3.1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o 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如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作出它们当前的行动决策时,除了考虑到当前有关经济变量(如商品价格、工资率以及各种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收益率等)以外,还要对这些变量未来会有的情况作出预期。

    o 所谓合理预期只是一种假说,它认为各个经济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总是准确无误地符合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的,或者说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将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
    认为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政府预定的政策效果会被合理预期所形成的对策所抵消,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政策都将归于无效。

    两个基本假设:
    合理预期论者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J.M.凯恩斯以前的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所假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之上。

    (1)一个假定前提是,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这个作为理论前提的”合理预期假说”包含两个方面:
    n 一是假定消费者花费其收入的行动准则是换得最大效用,而生产者则把利润极大化作为行动准则;

    n 二是所谓”完全预期”假设,即假设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

    o 这里可以看出,”合理预期假说”与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主义所采用的”适应性预期假说”是相对立的。因为后者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

    o 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的加权平均数。

    ——总供给分析(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