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新春致辞
  • 庆典致辞
  • 综艺晚会
  • 主持致词
  • 精彩演讲
  • 竞职竞聘
  • 就职离任
  • 慰问贺词
  • 嫁娶喜寿
  • 悼文唁电
  • 摩法与抹法的区别与联系

    时间:2020-08-01 04:21:23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摘要: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对“摩法”阐述的差异为题,收集关于“摩法”和“抹法”的以往文献记载,分析“摩法”的确切内涵以及与“抹法”的区别与联系。笔者认为“摩法”的操作应该包含“直线往返”特征,表述为“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更符合其内涵。“抹法”是指或掌在施术部位呈现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运动的稍加轻盈快捷的摩动。两种手法都属于摩擦类手法,“摩法”是古老的手法,“抹法”在近代才成为独特手法。“摩法”与“抹法”的区别在于操作时施力过程和两种手法在动作表现形态上的区别是其关键,“抹法”用力宜轻、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轻盈灵快,“摩法”用力稍重,可带动皮下组织或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稍缓慢。

    关键词:摩法 抹法 推拿手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14-02

    笔者在《推拿学》手法内容教学过程中,先后使用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第一版)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第二版),发现两版教材对“摩法”的阐述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就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将“摩法”和“抹法”以及“推法”之间的联系、区别进行分析,以利学生学习和临床应用。

    首先,两版教材对“摩法”的阐述,第一版表述为“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称为摩法”[1],在具体“动作要领”的“指摩法”中也明确表明“通过腕、掌使指面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1];而上述内容在第二版中取消了第一版的“直线往返”字样,如第二版“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奏的摩动,称为摩法”[2],同样在“动作要领”的“指摩法”中表述为“通过腕、掌使指面做环形摩动”[2]。如此看来,取消“摩法”的直线往返特征是作者故意所为,而关于此用意在第二版“修订说明”里或其他杂志刊物中并未找到有关解释和说明。

    摩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之一,在《黄帝内经》有多处提到,如《素问•病能论篇》记载“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有“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并提到可用于按摩的工具-员针,如“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而对于摩法的具体操作,并未见到具体描述。及至宋代《圣济总录》对按摩有详加之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也未见对“摩法”操作的具体描述。及至清《医宗金鉴》(1742年)“正骨心法•手法总论”中虽有“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并对摩法治疗骨伤病的功效做出了精辟阐述-“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但具体操作过程仍未明述。及查至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刊于1888年)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1612年)基础上,才列“摩法”并沿用周于藩和《小儿按摩经》(载于1601年刊行《针灸大成》)对摩法阐述及应用,如“周于蕃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其后掐法属按,揉法,推、运、搓、摇等法,均从摩法出也。”“摩腹”具体操作为“用掌心,团摩满腹上,治伤乳食。周于蕃)”;“摩左右胁”操作:“左右胁在胸腹两旁肋膊处。以掌心横摩两边,得八十一次,治食积痰滞。周于蕃”;“摩丹田”操作:“以掌心由胸口直摩之,得八十一次,治食积气滞。周于蕃”;“摩神阙”操作:“以掌心按脐并小腹,或往上,或往下,或宜左,或宜右,按而摩之,或数十次数百次,治腹痛,并治便结。周于蕃”;“摩总经、天河、曲池三穴”操作:“以右手大指侧直摩之,自能开胸退热。《按摩经》”。由此可见,摩法操作已具环形及直线往返之特点。

    由上述可见,第一版“摩法”的定义符合古老摩法的操作内涵。但为什么第二版却删减了第一版“摩法”的“直线往返”特点呢?我们再看两版教材里的“抹法”,似乎可以体会其用意。同属摩擦类手法的“抹法”在两版教材里均有相同的表述,其中抹法定义为“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在施术部位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在抹法区别于推法的表述中有“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这样一来,第一版的“摩法”和“抹法”在直线往返的指或掌操作时,似乎无法区别,而删减“直线往返”后的“环形而有节奏的”摩法似乎可区别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的抹法。但是,摩法和抹法的关键区别是不是运动轨迹特点上的区别呢?我们还需对“抹法”的来源进行一些探讨或许可得到答案。

    “抹法”在《黄帝内经》中无此名称,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652年)“痈肿毒方”中有“上二味搅和,微火煎令稀稠得所,捻作饼子,于肿头坚处贴之,以纸粘贴,以帛抹之”记载,但观此“抹”并非推拿手法之义。在《厘正按摩要术》“序五”载有“表里寒热虚实病证为何,温清补泻汗吐下和治法为何,而概以随手推抹,名曰抹惊”,清•骆如龙著《幼科推拿秘书》(1784年刊行)“目疾门”载有“揉上天心,上视往下揉,下视往上揉,不开从中间两分揉抹”,以及该书“幼科药方”中载“治猴子疮方:天雨鸣雷时,有疮者,不与人知,自己立于檐下,以手抹去猴子,口中默念,雷打猴子,快走,念七遍,抹七遍,即自落。念时迎着雷,向天井外抹去,神效”,尽管上述文字尽显迷信色彩,但其描述“抹”和“推抹”、“抹惊”、“揉抹”作为推拿手法是可以成立的,然其动作的实施具体过程并不明确,临床上疗效特点也未表明。在199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曹仁发主编《中医推拿学》有“用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推动称为抹法”,并有“抹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常用于头面及手掌部,对头痛、眩晕、神衰、失眠及掌指酸麻乏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具有开窍镇静,安神醒脑和扩张血管等良好作用。”在一指禅推拿流派抹法还可用多指或指背操作,多指抹法:用双手多指指端着力,紧贴于肌肤表面,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的移动。指背抹法:多指紧握拳,第二指关节展平紧贴于肌肤表面,做左右往返推动,且缓慢自然的自上而下操作。观严隽陶教授主编之《推拿学》“抹法”似继承曹仁发教授主编《中医推拿学》中“指抹法”之主旨,但其又增“掌抹法”。后查阅《朱金山推拿集锦》(1983年出版)中载“掌面贴于患者有关局部经络循行线上作抹动,可顺气降逆,活血消肿,故抹而顺之……掌抹法用手掌着力,在患肢体上抹动,用于四肢麻木,疼痛。”该书由闻正怡等编著,其在书中“按语”又述“掌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也是以掌着力的手法之一。此法常与揉、运、摩、抚法有密切联系。临床多用于头额、胸腹等部位。本法作用广泛,是内科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的主要治疗手法,也是儿科按摩推拿流派的常用手法。”

    从以上关于“抹法”的记载来看,抹法在推拿中应用已久,然其作为独特手法应用当属一指禅推拿流派运用拇指于头面及手掌部操作取其镇静醒神和解除掌指酸麻乏力之效更具特点,至于其他流派用掌抹动,以其运动轨迹区别和不宜带动深部组织、可用于“肢体酸痛”而区别于掌摩法略显证据不足,难道摩法应用于四肢就不会产生此效?《石室秘录》“卷三(射集)•摩治法”中提出摩法“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本身就含有针对不同状况要灵活施法。笔者在临床中体会“掌抹法”和“掌摩法”明显区别在于二者操作时医者施力过程以及手法表现形态上有别,掌摩法需腕部稍用力,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速度不快不慢,使掌面在体表直线往返或环形摩动;掌抹法操作时腕部更加放松,前臂与上臂需同时协调用力,做出速度比掌摩法更快的、幅度较小的内外摆动,使掌面在体表更轻快地来回摩动,运动轨迹直线往返或曲线往返。要做出手法形态上的区别,自然对体表的压力刺激就有区别,一般掌抹法轻于掌摩法,疗效上当以掌抹法包含于掌摩法之内,或者说掌抹法仅以“缓解肢体酸痛”为主。观指抹法与指摩法之区别,与掌抹法和掌抹法区别点基本相同。

    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摩法”的操作应该包含直线往返特征,表述为“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更符合其本身内涵。“抹法”是指或掌在施术部位呈现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往返运动的稍加轻盈快捷的摩动。两种手法都属于摩擦类手法,“摩法”是古老的手法,“抹法”在近代才成为独特手法。“抹法”与“摩法”的区别在于操作时施力过程和两种手法在动作表现形态上的区别是其关键,“抹法”用力宜轻、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轻盈灵快,“摩法”用力稍重,可带动皮下组织或不带动皮下组织,动作稍缓慢。在分析抹法与推法区别时,如先区别摩法和推法,再区别抹法和推法更便于学习理解。推法(成人推法,非小儿推法)以其用力沉实必行直线单向操作方可良好完成,全身各部可施本法,功效更以“通经活脉,荡涤积滞”为特点;而摩法用力稍轻可带动皮下组织或不带动皮下组织,指或掌摩动时无论环形或直线往返运动均便于完成,其效以“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为特点;相比之下,用力更轻可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轻灵快捷摩动的抹法,其临床多用于头面、手掌或胸腹而获镇静醒神和解除肢体酸痛为长,与用力沉实、单方向直线运动、三者中速度最缓的推法区别自然较大。

    参考文献

    [1]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8

    [2] 严隽陶.推拿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