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党委党建
  • 人大工作
  • 政府政务
  • 政治协商
  • 纪委监委
  • 专题党课
  • 办公厅室
  • 组织人事
  • 意识形态
  • 统战民宗
  • 政法机关
  • 经济发改
  • 财税金融
  • 国土资源
  • 农业农村
  • 工信交通
  • 经贸商务
  • 文广体旅
  • 监督管理
  • 城建环保
  • 科技教育
  • 卫计防疫
  • 人社民政
  • 部队人武
  • 公司企业
  • 群团工会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

    时间:2021-07-13 04:06:55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办法。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0例,分别给予其常规西医与此基础上中医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用药后,临床各项症状与体征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相较于乙组的92.5%,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其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缺血性中风;天麻

    在临床上缺血性中风是急性心脑血管病症中的较为多见的一种,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复发率。而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中风病治疗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应用效果显著。故文章就抽选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具体探讨该病症的中医药治疗办法,并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0例,女30例,年龄均在40~70岁,平均年龄为(50±3)岁,病龄均在6 h~14 d,平均病龄为(4.9±0.6)d。所有患者均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临床诊断并确诊,且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症、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症。随机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0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比较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被给予高血压、高脂血症与冠心病等基础病症的对症治疗,后甲组被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如每日睡前口服100 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静脉滴注250 ml 0.9%氯化钠液+80 ml奥扎格雷钠;给予合并心律失常与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实施动态监护与处理,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及早处理早期溶栓,适当应用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并在药物应用基础上应用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而乙组则在甲组基础上被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具体为:①给予风火上扰型与肝阳暴亢型患者应用"天麻熄风汤"以清热泻火与平肝熄风通络,配方为:钩藤、牡丹皮与菊花各10 g,栀子12 g,地龙、天麻与怀牛膝、夏枯草各15 g,石决明与白芍各30 g;②给予风痰上扰与痰热腑实患者以"星蒌承气汤"以清热通肺与熄风化痰,配方为:胆南星与大黄各10 g,天竺黄与和地龙各12 g,瓜蒌、钩藤与牡丹皮各15 g,石决明30 g;③给予风痰瘀阻型以"涤痰通络汤"以是熄风化痰与祛瘀通络,配方为:半夏、川芎与全蝎、石菖蒲以及天麻、胆星各10 g,红花12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④给予气虚血瘀型患者以"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配方为:桃仁10 g,红花与地龙各12 g,党参、当归各15 g,怀牛膝18 g,丹参20 g,鸡血藤与黄芪各30 g。所有配方均上加600 mg水浸泡约15~30 min,后煎至200 ml,1剂/d,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1 w。

    1.3疗效判定 对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若用药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改善,而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则为临床缓解,若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而NIHSS评分减少90%~46%,则为显效,若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而NIHSS评分减少45%~10%,则为有效,若临床症状、体征未明显改善或是有加重趋势,而NIHSS评分减少在10%以下,则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7.0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并用χ2检验,若比较发现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后,临床各项症状与体征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相较于乙组的92.5%,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缺血性中风被划分在"中风病"的范畴中,患者多表现为不省人事与猝然昏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与口眼歪斜、口语障碍等症状,因其发病比较骤然,且病情发展变化快,同风性善数变特点相类似,故得名"中风"[3]。而且,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比较统一,多认为中风是为患者在内伤积损的情况下,由于饮食不当、长期劳累与情志不遂而诱发的,造成机体脏腑的"阴阳失调与气血逆乱、肝风内动,横窜经脉,蒙蔽到神窍",进而出现骤然性的昏仆、口眼歪斜与半身不遂等症状,病机归纳起来就是"虚、风、火、痰、气、血"六端[4]。

    同时,从现代临床角度来说,缺血性中风多以平肝潜阳与活血化瘀作为其治疗的关键,代表中药主要有钩藤、菊花、天麻与防风等,这些中药均有着较显著的祛除外风的效果,而且活血化瘀还可借由活血来起到祛除外风的效果,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均被给予中医药辩证治疗,针对不同分型的患者给予不同的中医药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同仅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甲组患者的75%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针对临床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与体征,对其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进而给予其相应的中医药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提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实用中风病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0:244.

    [2]魏戌,谢雁鸣,王永炎,等.缺血性中风复发的临床研究概况及中医药防治策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2):805-808.

    [3]李玉平,张颖,李红,等.中医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127-1128.

    [4]薛陇生.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6):736-737.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