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交流发言
  • 民主生活
  • 检查剖析
  • 整改措施
  • 事迹材料
  • 经验材料
  • 考察推荐
  • 申报申请
  • 研究实验
  • 学习探索
  • 知识竞赛
  • 软文推介
  • 运用积极期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0-06-19 04:27:20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计划、循序渐进地表达期望意图。

    我班一位略微调皮成绩偏下的学生陈某,有一次他在周记中写道:“我不喜欢学习,不觉得学习有多么快乐,但我想我并不是很差的人。”

    我觉得这是一次教育他的机会,就在周记上批:“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这潜力隐藏在你的身体里,你自己还没发现和利用起来,这股潜力一旦被激发起来,那效果绝对是惊人的。到时候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厉害。老师发现,你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力股和绩优股,假以时日,你一定能爆发出你的潜力,成为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不信我们就试试看。”

    在下一次的周记中他写道:“我忽然觉得,每一个同学都那么友爱,每天回到课室,我都感到很快乐。我感到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再也不觉得学习很烦,我想我爱上了学习。”

    你看,班主任在周记上写的寥寥数语,就把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了。后来,这位同学的学习成绩果然得到大幅度提高。

    3.利用QQ、微信、微博等交流 班主任可以用上网聊天的形式,以朋友的身份,传递班主任的期望意图。这种方式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间接传递

    即不直接对期望对象发出期望意图,而是通过第三者或者其他形式传递期望信息。有些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对班主任信任度较低、不易受教师期望影响。可采用如下方式:

    1.通过家长之口传递班主任的期望意图。通过家长会、家访与家长电话联系等方式有意传递期望。比如告诉家长孩子学习取得了进步,上课听讲认真,作业完成及时等,让家长转达给孩子,学生就会慢慢向老师希望的方向努力。

    2.通过学生之口传递班主任期望意图。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与学生个别谈话中设计对非谈话学生期望信息的传递。将自己的期望信息以表扬期望对象的形式告诉期望对象的好朋友。好朋友在交流中就会无意识地将班主任期望意图流露给期望对象,这样期望对象更容易受到班主任期望的影响。

    3.通过其他科任教师传递期望意图。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某个科任老师特别信任,对其的话深信不疑,班主任可通过期望对象信任的科任老师向他传达期望信息,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积极期望激发潜能的思考

    期望效应给了我这样的启发:给学生正面的肯定比负面的指责效果要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在实践中去尊重、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生潜力的激发需要老师的激励,暗示,老师如果能把对他的期望传达给他,使学生从教师的期望中看到了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从中感受到力量,并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就会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的期望,然后会不由自主的往这个目标努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追求。当他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一件过去他认为是艰辛的事情,现在就会转化成是一件幸福和快乐的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充满期望,在期望的鼓舞、激励下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英国教育家车尼斯也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25分。”可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我们要坚持这一原则,相信学生,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力量和期许,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来自百度百科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解释.

    [2]來自百度百科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解释.

    [3]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9.

    [4]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8 .

    [5]王意中.正面管教[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9.

    [6]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

    [7]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8]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4).

    [9]曹心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10]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