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党的会议
  • 全国两会
  • 工作体会
  • 学习心得
  • 感悟体会
  • 专题教育
  • 观读后感
  • 评语寄语
  • 预防糖尿病从IGT开始等

    时间:2021-02-24 04:10:23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预防糖尿病从IGT开始

    糖耐量受损(IGT)指的是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随访表明,IGT患者1/3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1/3维持在IGT状态,另外1/3则可转变为正常糖耐量。

    IGT属可逆阶段,是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过渡阶段,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糖尿病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并不依赖于糖尿病病程,而是发生于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国内外资料证明,IGT患者已经存在一些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眼底微血管瘤、微量白蛋白尿以及24小时血压改变等。预防2型糖尿病要从IGT开始。

    研究结果证实:对于IGT患者,饮食和运动治疗,或使用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治疗,都能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病,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则更好,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有效,能降低71%的糖尿病患病率。二甲双胍对老年IGT患者的效果相对差一些。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对500名以上IGT患者进行1年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43%的患者达到了减轻体重5%的目标,同时患糖尿病危险性减少61%。那些超过体重减轻目标的患者糖尿病风险进一步降低,平均体重降低11%,可使患糖尿病危险性减少83%。糖尿病危险性降低的程度与所达到目标的数量有关。86%的患者达到了每周锻炼4小时以上的目标,其患糖尿病危险性降低62%,而该效应与体重减轻的量无关。

    所有材料充分证明了预防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干预IGT的重要性,但最为经济可行和有效预防糖尿病的方法仍然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多动一点,少吃一点,勤查一点。

    多吃快餐易患糖尿病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证实,多吃快餐食品会导致肥胖,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10年跟踪研究发现,相对于在传统餐馆就餐而言,经常光顾快餐店更容易导致体重指数(BMI)增长。BMI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率,是目前判定肥胖程度的常用标准。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研究小组在第七年获得的数据表明,每周多吃一次快餐会导致BMI全年平均上升0.13点,这相当于一个身高约1.78米的人长胖0.42公斤。而第十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每周多吃一次快餐BMI上升幅度达到0.24点。

    脂肪肝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不饮酒或很少饮酒的人群中,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原因外,从单纯肝脏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的广谱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病变,更主要的是,肝脏作为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发生脂肪沉积后,对血糖、血脂代谢产生严重和广泛的影响,危害人类健康。由于脂肪肝与糖代谢关系密切,因此作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脂肪肝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同步上升,表明肥胖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肥胖患者中,单纯肝脏脂肪变性达60%,脂肪性肝炎达到20%~25%。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患者存在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国外报道,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中,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约50%。糖代谢正常阶段的脂肪肝患者相对于没有脂肪肝的患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早期诊断和积极防治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更重要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肝病本身。

    一旦诊断为脂肪肝,应该到医院相关专科诊治。明确引起脂肪肝的原因,然后通过测定肝功能了解脂肪肝引起的损害程度,不容忽视的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否伴有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质代谢异常,以评估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对于糖代谢尚处于正常阶段的脂肪肝患者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和餐后血糖。经过以上综合评估后,才能制定正确的诊疗计划。

    脂肪肝是可以防治的。其防治原则是:早期发现、规范诊断、综合治疗、贵在坚持、重在预防。综合治疗最主要的目标是降低体重,早期患者是可以逆转的。综合治疗最主要的方法是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运动是治疗的基础和重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减肥速度太快容易加重脂肪肝,因此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对于生活方式治疗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合理选择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持之以恒,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可不用终身使用胰岛素

    全国胰岛素临床应用学术会日前在哈医大二院召开。与会权威专家对糖尿病患者是否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探讨,并突破传统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全国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宁光教授在会上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主要是体内分泌胰岛素作用不能全面发挥,或者胰岛素分泌量不够。目前,对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是在患者得病初期不用胰岛素,而当病情加重、血糖难以控制时,才使用胰岛素。新的方法则对糖尿病患者一旦定性为2型便立刻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将血糖控制为正常,当患者使用胰岛素3个月后,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时便停用胰岛素,也不服任何药物,糖尿病由此进入缓解期。如果此后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病情则可能不再复发,2型糖尿病终身服药的帽子将由此被拿掉。据悉,目前经过该方法治疗后,已有5年不服药、不复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1型糖尿病获得成功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在南京鼓楼医院获得成功,接受治疗的患者已停止使用胰岛素注射4个多月。

    据了解,1型糖尿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产生了可以破坏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下降、血糖升高而发病。而造血干细胞可以协助患者重建正常的免疫系统,先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将患者异常的免疫系统“清除”,再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帮助患者重建相对正常的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南京鼓楼医院血液科、内分泌科与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免疫治疗科的专家们密切协作,在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为南京大学一名21岁的学生进行了治疗。自2006年9月22日患者停用胰岛素治疗以来,血糖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患者也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及答辩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南京鼓楼医院教授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有望通过此项技术治疗,摆脱每天注射胰岛素的可能。

    观指甲能诊疾病

    指甲是透露身体健康情况的窗口,希腊一皮肤病学教授指出,指甲是人体内部部分健康状况表现在外部的征象,人们可以从指甲的状态发现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征兆,医学专家德·贝克教授则强调,如果某个人的健康出了问题,观察指甲有助于弄清病因,因为指甲上传递的身体状况信息能使专家在对病患的某些身体部位进行检查时更加仔细。

    在第十五届欧洲皮肤病性病学术大会上,这位希腊教授总结了一系列指甲颜色和形状反常的情况,通常它们能反映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或腺体等部位的紊乱和疾病。同时指出观察指甲很容易,但医生必须非常清楚指甲的这些征兆,而患者也要知道,指甲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是皮肤病的表现。指甲上出现深色斑点、细白线、指甲颜色成白色、指甲脱落、指甲与指甲床分离、生长缓慢、沟壑过多、变薄甚至接近透明、指甲两端隆起、指甲充血、甲沟炎或者指甲廓红肿都是身体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典型征兆,应及时就医。而指甲脱落则可能是热病、严重的糖尿病、神经过度紧张、肺炎、牛皮癣或是对药物产生排斥的迹象。随着疾病的发生,这些现象可能出现在一个或多个指甲上。

    如果指甲两端出现凹凸不平现象,可能是体内缺铁或贫血、冠心病、甲状腺机能衰退或者营养不良。如果出现毛细血管破裂造成指甲下出血现象,有10%~20%的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受到创伤。指甲边缘部分塌陷可能是甲状腺机能衰退或者甲状腺机能亢进、髓细胞瘤、贫血症、肺癌或糖尿病的征兆,当然具体诊断还应该由医生来进行。几个指甲上同时出现白色横线可能是身体对某种药物产生了排斥反应、新陈代谢紊乱、肿瘤、结核病或疟疾等传染性疾病、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反映。在甲端出现粉色带,可能是肝硬化或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迹象。如果指甲颜色变黄、指甲变薄并且生长明显缓慢,有可能是患上了哮喘、结核病或支气管炎等疾病。

    中美疾控中心成功构建人用疫苗原型株

    2007年1月5日,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人用疫苗原型株近日由中、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构建成功。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了该研究成果。

    该疫苗株是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的人禽流感病毒代表株,经基因重配技术构建而成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从我国大陆地区20例人禽流感病例中分离到的16株H5N1病毒进行了基因特性和抗原性分析,发现此前WHO构建的人禽流感疫苗毒株,与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自2006年6月开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对筛选出的代表株进行基因改造,构建成可用于疫苗生产的毒株。经双方研究人员对该疫苗原型株抗原性、安全性以及相关指标检测分析显示,完全符合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有关疫苗株的相关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各研究机构和疫苗生产厂家都可以签约获得该原型株,用于疫苗研究和生产。

    上海市一医院率先施行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新疗法

    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6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或眼睛外伤患者,以中青年居多。据统计,其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十七,而100个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就有3~5个是巨大裂孔性患者。修补严重脱离的视网膜,比“瓷器活”还难。传统修补方法可能造成患眼屈光1000度的远视,从而出现走路有高低、看东西缺乏立体感的状况。

    上海市一医院专家终于找到治愈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早期治疗的创新方法,在国内率先采用非环扎、结合膨胀性气体以及重水的方法,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方便,手术效果好,患者痛苦小。他们首先在眼球里注入一些重水(全氟化碳液体),将视网膜周围的液体挤压出来,然后用只有四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专用线,将破裂的视网膜缝上,再用激光将视网膜上的漏洞“焊”住,然后往眼球内注射一种叫C3F8的膨胀性气体,最终将破裂的视网膜完全复位。该方法使晶体得以保留,患者不会出现术后视物偏差的状况。该手术方法得到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等国内著名眼科机构的认可和应用,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测量腰围是评估心脏代谢病风险的重点

    心脏代谢风险是指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尤其是腹部肥胖有关的代谢异常,而腹部肥胖作为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应该受到重视。而且测量它更容易、快捷,还很便宜,只是用一卷普通的尺子来测量有患病风险患者的腰围。

    Despres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腰围同高血压、吸烟和胆固醇一样是估计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著名科学杂志《自然》认可了他们的科学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已经表明腰围可以帮助确定腹部肥胖症的水平,而腹部肥胖症现在已被公认为几种心脏代谢功能不良的主要原因。

    Despres教授指出:“腹部肥胖是迄今为止最为普遍的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形式。然而,这不应该妨碍医生同时致力于更传统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血压、吸烟史以及糖尿病),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心血管风险,或更确切地说,即心脏代谢风险。通过研究带来的知识的发展将使我们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还能够使我们制定和执行预防性的护理战略。这些战略将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证明。”

    吃太多精致淀粉类食品

    可能提高罹患肾癌的风险

    科学家发现吃过量的面包、面食或米饭可能会提高患特定型肾癌的风险,多吃蔬菜则可以降低其风险。

    肾细胞癌是常见的一种肾癌,大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许多文献指出肾细胞癌的罹患风险与人们的饮食内容有密切关系。意大利一研究团队从1992年到2004年进行一个超过2300人的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参照每位受访者的生活形态、饮食习惯、饮食内容,调查78种食物(含饮料),以危险对比值估计不同食物相对罹患癌症的风险。其发表于2006年10月国际癌症期刊中的研究报告指出,食用较多面包的组别,其罹患肾癌的风险显著大于吃少量精致淀粉类食物的组别。相反,多吃蔬菜、家禽肉和加工后肉品的组别则降低此癌症罹患的风险。此篇研究报告推测高升糖指数食物与胰岛素生长因子可能有密切关联。

    研究人员认为蔬菜中的高纤维、丰富维生素群、矿物质、植物化学成分如胡萝卜素、多元酚类物质、植物醇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精致淀粉类食物的高升糖指数则可能与高罹患肾细胞癌率有密切的关系。喜好食用较多精致淀粉食物的人,容易导致体内血糖急促上升,继而刺激身体大量释放胰岛素,再令血糖急降,这种血糖的升降易令进食者肥胖、体内脂肪上升、胆固醇积聚及影响胰岛素生长因子。

    对于食物的选择,就碳水化合物而言,最好能选择结构较复杂、消化吸收过程较长的食物。一般消化吸收快的淀粉食物,如精制米、白土司、马铃薯食品或面粉食物等其升糖指数会较高;而含升糖指数较低的全谷食物如糙米、五谷米或全麦食品则可长时间对身体提供稳定的血糖作为能量,加上高纤维素和多种植物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帮助,可预期未来将有一阵全谷食品大流行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