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交流发言
  • 民主生活
  • 检查剖析
  • 整改措施
  • 事迹材料
  • 经验材料
  • 考察推荐
  • 申报申请
  • 研究实验
  • 学习探索
  • 知识竞赛
  • 软文推介
  • 清代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的植物造景研究

    时间:2020-12-23 06:11:59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zoޛ)j首材料种类、植物栽植形式、种植艺术特色等内容入手,对三山五园的田园植物造景理法进行研究,以期阐明清代皇家园林中植物如何结合场地条件表达田园文化内涵、营造田园景境。

    关键词:三山五园,田园景区,植物造景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40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当中,农业是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便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皇家园林作为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物质反映,从农耕生产孕育而成的田园景观始终是皇家园林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清代作为古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其皇家园林的造园成就达到了鼎盛,三山五园(即畅春园、网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便是这个时期皇家造园成就的代表[1-2]。

    三山五园诞生于北京西郊的田园村落之间,田园本底和田园文化都对三山五园的规划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重要的影响之一便是田园景观成为集锦式大型皇家园林中一个常见的造园内容,形成了诸多以田园为造景主题的景观区域,即田园景区。基于田园景观构成要素的考量,依据相应的清廷官方古图古籍材料,对盛期(乾隆朝末)三山五园各个景区的田园景观特征进行识别,可发现五园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以田园为主题的造景区域,但就规模和数量而言,网明园中的田园景区数量最多,分别为多稼如云、北远山村、鱼跃莺飞、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杏花春馆、武陵春色、水木明瑟和紫碧山房[3];其次为清漪园,具有耕织图和水村居两景:畅春园的稻田菜园、静明园的溪田课耕和静宜园的驯鹿坡亦具有田園景区的性质。植物是古代皇家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而旨在为皇帝提供观稼视农和田园幽居之所的田园景区内,植物元素更是其园林造景的重中之重。

    1植物种类

    三山五园田园景区的植物景观营造既与各个园林的总体植被基础相关联,也因为其特殊的造园主题立意呈现出自己的特殊性。由于历史久远,且在近现代五座园林都受到了战争不同程度的破坏,各个园内的古树名木保存有限,遗址现场植被难以完全反映清中期园林植物状况。故考证研究三山五园田园景区盛期的植物造景本文主要借助《日下旧闻考》《网明园内工则例》中《树木花木价值》、康雍乾嘉御制诗文、《御制网明园四十景图册》《御制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和现当代相关研究资料等文字和图像资料[4-5],对三山五园田园景区内所具有的植物种类情况做框架性研究。

    1.1各景区应用的植物种类

    根据雍正、乾隆时期关于三山五园的御制诗文和宫廷御制画册(《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册》《御制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中所涉及的田园景区内植物景致的描述,综合各类清官档案中提及的御苑内植物种植活动的记载,如《清内务府档案》载:“雍正八年四月,福建海关监督呈进番薯苗六桶……奉旨:番薯苗交圆明园该管处栽种,其随来会种番薯苗之人俱留下,着伊等指教本处人栽种,……俟本处人于种法通晓时再令伊等回南”,综合整理汇总可得知三山五园盛期各田园景区中的植物应用情况如表l。

    1.2植物种类汇总详考

    考虑到历史资料记载的植物名称与植物现代学名不尽相同,为得到较为准确的植物种类信息,笔者把表l中的植物种类与译注版《圆明园内工则例》中记录的树木花木信息[6]进行比对,整理出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内植物的具体种类。其中乔木有油松、刺柏、圆柏、国槐、榆、旱柳、绦柳、梧桐、山桃、碧桃、李、山杏、千叶杏、玉兰、槭树、桑;果树有李、梨、桃、杏、枣;灌木有木槿、梅、丁香、月季;藤本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葡萄、金银花;草本植物有竹、芍药、芭蕉、菊、兰、白芷;水生植物有荷花、芦苇、香蒲、菖蒲;农作物(草本)有稻、麦、黍、油菜花、红薯。

    从植物种类总体来看,三山五园的田园景区内大量应用北京乡土树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其中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呈现,圆明园的田园景区中基调树种为旱柳和油松。在观花植物上,大量运用蔷薇科树种,桃、李、杏都是田园景区中运用频率很高的树种,且品种丰富,按《圆明园内工则例》中的记载,其中既有用于观花的观赏品种,也有用于产果的农业生产品种;各类常用的观花植物还有各色品种搭配应用,如丁香便有白、红、红白等多种颜色。田园景区由于主题立意的特殊性,其植物应用最大的特点便是使用农业作物造景,这其中既包括桑树和各类果树,也包括各类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在粮食作物种类的选择上,三山五园由于其所在地区的农业基底,再加上帝王喜爱江南风光,所以景区内应用最多的农作物是江南地区的主流粮食作物——水稻,在皇帝的诗歌中也反复被提及,而北方地区常见糜子(黍)、小麦反而比较少出现。

    2栽植形式

    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的植物景观的总体基调是追求自然的山林田园之趣,所以其植物多呈现自由散布的栽植形式,对称规则式的种植方式在此几乎没有出现,具体按数量规模可分为孤植、丛植和群植。在田园景区中形态优美的孤植树常被作为空间内主景被观赏,玉兰、梧桐、垂柳等姿态优美的乔木常作为孤植树使用。丛植通常由2-20株植物组成,丁香、木槿等花灌木常以丛植的形式栽植。群植是20株以上植物的群落式栽植,以求群体之美[7],各田园景区的基调树常以群植形式构景,其中许多都为造园基址的原始植被,如静宜园驯鹿坡的油松、侧柏和圆明园中西部田园景区的旱柳,都以数量众多的群植为景区形成了统一的植物背景。

    在中国传统造园理论中,讲求园林“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8],故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并不是独立规划而成的,在栽植时更多的是配合其他造景要素,共同构建和谐的田园景境。

    2.1与山体相配合

    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大多地势平坦,景区内的山体主要类型为高度10m以下的土山,局部为土带石山、石带土山和石山。总体来说,立地条件比较合适植物生长。田园景区追求自然山野意境,故一些景区在立意时多利用山体围合营造较为内向性的空间,但是囿于基址较为平坦,人工堆山的高度和体量都有所限制,故各种植物就成为了空间塑造的重要材料。在圆明园的武陵春色景区,其前导入园空间意在塑造狭窄的水道,但水道两侧的堆山高度有限,难以到达理想的空间视觉效果,故造园者通过在土山上部栽植常绿树松柏增加山势,在山麓山脚种植桃、柳,以到达“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空间效果。

    2.2与水体相协调

    北京三山五园的田园景区中除驯鹿坡外,其余景区内皆有水体存在,某些景区中水体更是景区的观景中心。从形态上看,田园景区的水体以溪流池沼为主,紧靠水边的植物是水面空间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漪园的耕织图、圆明园的多稼如云和澹泊宁静等,其景区中心水体都为宽度小于100m的小湖池,且四周不具备大型自然山林可因借,故其水体周边多以成行乔木密植,以在水边形成高大的绿色屏障,对内部景点起到背景衬托作用;对于水体的驳岸则配植耐水湿的草本植物,以装饰软化水体边界营造自然野趣,其中栽种最多的是芦苇、白芷和香蒲。

    2.3与建筑相呼应

    以造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和建筑都是其重要的造园要素,许多以建筑为主景的景点都离不开植物的装点,其中不少还以植物为建筑命名,以说明景致的立意主题,这种设计手法在三山五园的田园景区中经常出现,景区内许多建筑景点都依赖植物而成[9-10]。圆明园中杏花春馆景区的得树亭,紫碧山房景区的翼翠亭、纳翠轩,多稼如云景区的芰荷香、多稼如云,澹泊宁静景区的静香屋、稻香亭等,这些建筑名称都点明了建筑周边的植物景观特色,如静香馆之静香源于庭院内部的几竿修竹,乾隆诗《静香馆》“庭植几竿竹,萧萧引籁凉,既深斯致静,不艳乃生香”,《得树亭》“倚树构亭称得树,树宾亭主是谁分。安名立字诚何定,莫若忘機坐绿云。”,这些都点明了建筑和植物不分主次,共为主景的特点。

    3种植特色

    三山五园的田园造景把植物与山、水、建筑等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了丰富的田园意境和多样的田园游憩功能,但从植物造景的角度而言,其造景最突出的是其种植艺术特色。

    3.1景面文心的田园意境营造

    中国传统造园不仅注重园林景致的赏心悦目,也追求其文化内涵的意蕴深远。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众多,虽然都是田园主题,但细分之下各景区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立意追求,其中既有重视农桑的帝王情怀,也有追求世外桃源的文人情结,景区的植物造景充分反映了以上不同的思想立意。在营造体现重农崇俭的观农课耕场所时,种植规划往往效仿民间的农业生产地,配植形式较为简单,常常依靠大面积种植农作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植物景观,其中除粮食作物外还设有葡萄架、瓜棚等农业设施,以营造农居景境。在骨干树种配搭上也选用北方农村常见的乡土树种,如杨、柳、榆、槐等,以及桃、李、杏、枣等果树,种植形式不求精细雅致但求粗放自然。在营造文人气质浓厚、追求诗情画意的田园赏景居所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常根据田园诗文的名篇选用植物以营造田园诗画意境。以杜牧名篇《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设计灵感的杏花春馆景区,其造景的主角便是杏花,御制图咏形容为“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栏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蔬,识野田村落景象”,杏花和杂莳蔬蔬生动地营造了诗中朴野的乡村气息[11];与之相似的还有以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为立意的武陵春色景区,其景区大量种植桃花以营造文中的世外桃源的美景,御制图咏中有“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诗情之外,田园景区的植物配植也暗含“画意”,如乾隆诗在歌咏紫碧山房中提及“假山植真树”这一手法也符合王维《山水诀》所云“山藉树而衣,树藉山为骨”的山水画理论。

    3.2特色鲜明的植物季相景观

    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带来植物的花开花落、叶展叶落,其形态和色彩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此称为季相。植物季相的经营常是以一种或几种植物成片栽植形成“气候”,以在特定季节给游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山五园的田园景区中许多景点便是通过特定植物的群体式配植营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季相景观。从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笔者发现其描绘的田园景致的季节多集中在春夏两季,这两季便是许多田园景区中的观花时节:其中多稼如云景区的夏荷兴盛,芰荷香前池塘中粉、白、红三色荷花亭亭开放,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杏花春馆、武陵春色等景区都以春景为盛,其中各色桃、杏、李和丁香协调搭配,延长观赏花期的同时形成了绚烂的春季景观。通过对乾隆游园御制诗的梳理还可知,春夏秋三季皇帝都会在五园中观视农桑,各田园景区及周边大面积的稻田、麦浪、菜花景观在夏秋两季蔚为壮观,春夏之景“黄云菜花甲,绿水稻秧针”(引自《多稼轩》);秋日观稼“每岁秋莧举,恒过熟稻时。……遍陇黄云蔚,迎亭紫玉蕤。”(引自《稻香亭观获十韵》);而到冬季,落叶植物凋零,农作物也采收完毕,此时主要欣赏常绿树搭配落叶树的枝干姿态,观花则主要为盆栽的花卉,田园景区以菊花最为多见,乾隆冬日观景诗有“洋菊还留别样芳”(引自《冬日御园即事》)。

    3.3模仿江南的田园水乡风貌。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帝王都六下江南,对江南的美景都甚是喜爱,三山五园内大到山水格局,小到置石盆花,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江南名胜的影子,此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在三山五园的田园造景中,植物景观在对江南田园风光的写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从植物品种上大面积选用南方农用植物造景,如在田园景区被大量种植的水稻便是江南水乡农业生产的典型作物:不光粮食作物的种植,在农副业上也力求模仿江南特色,如在圆明园和清漪园内种植桑林以养蚕织绸,这些都是通过配植农用植物以实现对江南地区水乡风貌的模仿。此外,田园景区内一些景点也会通过引种南方园林植物以模仿江南文人园意境,比如澹泊宁静的静香馆便引种芭蕉,以求营造江南文人园中芭蕉听雨的声景。再者,田园景区中也通过模仿植物的搭配方式以营造江南神韵,其中最典型的是水岸植物景观的营造。乾隆在《水村图》中写到“白芷青蒲绿水涵,模篱茅舍学江南”便表达了北远山村景区通过水岸配植水生植物以模仿江南水景;在清漪园耕织图景区内水岸遍植垂柳和桃花,以呈现类似西湖的春季植物景观。

    4结语

    清代三山五园中田园景区的植物造景展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其利用植物不仅在物质上营造了农业田园的美景,也在精神上充分表达了我国丰富的田园文化内涵,为皇家园林兼容并包的艺术气韵添上了生动的一笔。习古思今,其中所蕴含的造景艺术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实践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汲取传统造園艺术的精华有助于我们在当代创造出蕴含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田园景观。

    参考文献

    [l]刘敦帧.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张宝章.三山五园新探(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彭琳,顾朝林.圆明园中的田园景观识别及其类型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武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朱家溍,李艳琴.清.五朝《御制集》中的圆明园诗[c]//《圆明园》学刊第二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1-78

    [6]赵君.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7]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北宋)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9]张恩荫.圆明园盛期植物造景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1989(3):12-16.

    [10]孟宇飞,曹新.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考证[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4):67-70.

    [11]檀馨,李战修.圆明园九州景区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的研究及恢复[J].中国园林,2009,25(1):61-66

    收稿日期:2018-08-30

    第一作者:唐思嘉(199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E-mail: sijia0905@163.om

    通信作者:周曦(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E-mail:zhouxi6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