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划总结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致辞演讲 心得体会大全 应用材料 实用文档 党团建设 专题范文 思想汇报 发言稿 述职报告
  • 党团知识
  • 入队申请
  • 入团申请
  • 入党申请
  • 自传评议
  • 意见谈话
  • 思想汇报
  • 转正申请
  • 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建设探索

    时间:2021-07-14 04:06:49 来源:职场写作网 本文已影响 职场写作网手机站

    摘要:《康复疾病诊断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承担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建设旨在通过“教与学双向调研”,编写精简实用的教材,设计典型病例用于PBL教学,以课堂理论授课与临床实际病例讨论相结合,运用课堂教学、PBL病例讨论模式,“以教学为基石,自编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备课、实景查房、病例讨论、课后总结、教学评估”五步骤,达到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建设;康复疾病诊断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1-0005-02

    1 康复医学发展与《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1康复医学发展与我国教育现状

    康复医学是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患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症功能障碍程度[1]。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自21世纪以来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康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1992年卫生部发布《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了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办康复医学院,设有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本科专业。近年来,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内国内一流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而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在 30万左右,现行康复医学教育培养的合格康复治疗师很少,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健康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康复医学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1.2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目前康复医疗体系是以临床康复模式为主,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老年精神疾患的康复与老年骨病疾患的康复,同时呈现多元化,即专业化、工程化、社会化。尤其凸显与临床化,强调临床康复专业的深化研究及亚专业的建设。而目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学习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方法和康复治疗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医学基本知识,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技能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康复治疗专业的各项工作。通过目前康复医疗体系与大学康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在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能基础上,须熟悉临床基本知识,才能符合当代康复医疗体系及康复模式的要求,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因此康复治疗专业开设与康复重点疾病相关的《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建设目标

    《诊断学基础》是临床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诊断学基础》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生临实践能力的关键。而康复医学又有其自身专业特点,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教授不能照搬临床专业学生模式。《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设置,则通过对于诊断学基础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取,以及与康复医学的紧密结合,使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康复医学相关疾病的基本临床诊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临床思维,强化学生康复医学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康复评估、治疗、预后判断能力,加强康复医师与治疗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安全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实现预防、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全面医疗。

    2 《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建设特色

    2.1课程内容设置——分模块一体化

    《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设计,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急救医学教研室、康复医学教研室为依托,通过前期论证与调研,结合康复专业病种分布,进行模块化分解,有针对性地覆盖康复医学常见病种,分为骨科系统疾病康复、神经康复(脑出血、脑梗塞)、心肺康复三大模块。在此三大模块病种基础之上,按照康复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特点及教学要求,调整基于《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深度与侧重点,适当于课程中添加康复医学元素,通过与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对于康复重点疾病的临床康复评估与治疗能力。

    2.2课程准备阶段力求内容规范充实

    在备课阶段实施预讲和集体备课模式:《康复疾病诊断学》教学一直以来坚持预讲和集体备课的模式,在课程开始前上报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各模块负责人在完成教案及PPT后上报课程负责人暨教研室主任审核,并在课程开始前统一组织集体备课,布置课程教授过程中重难点分布及深度把控,并广泛听取教研室成员意见。联合医院教学处及教学督导办组织教研室成員开展预讲,邀请院内外及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完善技巧与充实内容。

    2.3 课程教材与教案编写

    根据设计的教学模块和制定的模块教学目标,组织两大教研室成员完成了“心肺康复、神经精神康复、骨伤科康复相关疾病”为主线的教材初稿。并以子模块为一个教学单元,编写教案。同时教研室成员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及时组织教研室中临床医师与康复治疗师开展病例讨论,寻找典型病例临床诊断与康复治疗结合点,及时总结诊断与临床结合方法思路,基于临床病例讨论编撰诊断与康复相结合的新型PBL讨论教案[2]。着力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临床思辨能力。与此同时,在教材编写时,加入“预习要点”小模块,使学员在上课之前,对新内容有针对性地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2.4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康复疾病诊断学》教学要求及复合型教学特点,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面大胆创新,改变了以往全部由内科老师担任的传统,《康复疾病诊断学》教学队伍老师涵盖了内科中心血管专业、神经学专业、重症医学专业及外科的骨伤专业临床教师,对于康复医学重点疾病的学科全覆盖,同时引入康复治疗师作为教研组成员,加强康复疾病的诊断的专业性和临床坚固性,扩大了诊断学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充分整合了多学科的教学力量。

    3 《康复疾病诊断学》授课特色

    3.1基于PBL案例式教学

    即“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优势是PBL在于“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康复专业的学習特点,引入PBL模式[2-3],通过与之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让学生参与更多,更加主动。

    3.2实景查房

    在课堂基础讲授基础上,对于临床见习采取完全实景查房。即全真实病例,提前将典型病例病史资料及思考问题下发,使学生充分思考,见习当日完全模拟临床教学查房,带教老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结合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提出观点,进行讨论,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点评,最后提出思考问题并点出本次见习重点难点及诊疗思路,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而教研室会对每次教学查房进行录像,为教学活动积累资料,同时便于课后及时复盘及总结经验。

    3.3考核模式

    学生实践技能测试采取SP考站形式,即在临床诊断基本技能进行多站式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基本技能操作、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康复治疗方案制定等。能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可以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考核,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课后总结与教学质量评估

    制定《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反馈学生调查问卷,各模块课程结束后下发学生填写后回收,同时坚持院教学督导组与教研室成员听课制度,数据统计后根据反馈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坚持教研室例会制度,对见习课程录像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表现总结经验与不足,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4]。

    《康复疾病诊断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面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授课的一门定位于多学科的临床课程。在课程设定之初,前期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专业学生调研后确定开展此课程的必要性。遵循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通过“教与学双向调研”,编写精简实用的教材,设计典型病例用于PBL教学,以课堂理论授课与临床实际病例讨论相结合,运用课堂教学、PBL病例讨论模式,“以教学为基石,自编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备课、实景查房、病例讨论、课后总结、教学评估”五步骤,达到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最后实现培养独立进行全面评估、治疗的康复新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开展微慕课建设,建立微信教学平台,及本课程双语教学建设。

    参考文献:

    [1]励建安.康复医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20.

    [2]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98-100.

    [3]张颖,杨坚,沈俊,等.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35-237.

    [4]杨朝辉,刘莉,周淑华,等.康复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49-50.

    编辑/钱洪飞